上图:孙胜利(中)和战友交流修理经验。张 池摄
不久前的一个傍晚,孟加拉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巡逻途中,一台车辆突然抛锚,几经修理后仍无法启动。事发地点危机四伏,入夜后被武装分子袭击的风险更大。
情急之下,孟方指挥官想到了中国维和工兵分队。
接到求助后,我第10批赴南苏丹维和工兵分队修理技师孙胜利火速赶到。他钻到车底排查故障,不一会儿就从车底爬出来,微笑着向孟方指挥官比了一个“OK”的手势。
看到巡逻车正常启动,孟方指挥官对孙胜利的精湛技术连连称赞。
作为一名入伍18年的老兵,孙胜利曾三次赴利比里亚、一次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此次来南苏丹已是他第五次踏上维和之路。“有他在,大家放心。”对战友们来说,只要孙胜利在,就感觉踏实。
“修理尖兵”并非一日“炼成”。孙胜利至今难忘第一次执行维和任务时的那场考验。2008年2月,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区气温接近40℃。经常施工的几台工程机械车顶不住高温考验,故障频出。眼前的几台装备孙胜利之前没接触过,其机械性能也与国内装备大不相同,而且连随车说明书也没有。在闷热的车内捯饬一整天,孙胜利还是没修好。
晚上,孙胜利辗转难眠,回想起刚学修理时的情形:一间小屋,一台装备,拆、装、再拆、再装,就是反复练。
“只要敢下手,就没有修不好的。”第二天一大早,孙胜利就来到工地埋头干了起来。他一条线一条线地捋,一根管一根管地查,没有现成的配件,就想办法“造”,最终将几台装备修好。
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以及勤思好学的习惯,让孙胜利一步步成为“技术大拿”。如今,他自创了一套专治发动机“疑难杂症”的绝活——“听音辨位”。用耳朵凑近故障机械一听,用手一摸,就能“诊断”哪里出了问题。
不久前,孙胜利又收到求助信息:“工程保障三中队的装载机坏在施工路上了。”孙胜利和战友迅即赶到现场,听着发动机声音,摸了摸缸体,他心中就有了主意。施工时间紧,营区又没有现成配套备件,孙胜利就在库房找来一台被拆得不成样的汽车发动机,拆下可用部件“贴补”装载机的发动机。汽车和装载机的油管、水管等部件型号不同,他就将不匹配的管道接头切割下来,再焊上相同的接头。新组装的发动机很快就忙碌在施工现场。
为确保所有车辆装备处于最佳状态,孙胜利在对故障装备整修之余,还带着战友集中整理了营区40余个装备库房,规整出6类千余种零部件,将其一一编号、登记、入库,并针对不同装备制订了详细的保养计划。
夜深人静,战友已经睡熟。孙胜利仍在埋头整理当天记录的装备型号、使用件名牌等信息,然后逐一储存起来,准备留给下一批维和战友报配件用。“任务区的装备要么是国外生产,要么时间太久找不到原生产厂家。如果平时不收集配件信息,很多配件买来也不能用。”孙胜利说,一定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好,不能把困难留给下一批维和战友。(张 池 本报记者 孙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