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追”上春天!

安徽首趟复工专列追踪

2020年02月24日13: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出发,“追”上春天!

20日,寒潮后的浙江宁波最高气温逼近20度。“迟到”20天后,27岁的彭楠楠站回这座城市一家企业的生产线上。

一趟列车,让他最终赶上了这个春天。

18日下午,他随着近600位安徽阜阳籍务工兄弟们一起,坐上因疫情停运半个多月的G9383次列车,从阜阳西站出发,驶向785公里外的宁波。

这是安徽发出的首趟复工人员定制列车。对彭楠楠们来说,在越来越密集的复工车次中,这更是带着他们追赶春天的“希望号”。

一场“让手机发烫”的接力

2008年外出打工以来,这是彭楠楠在老家度过的最长春节。今年充斥着消毒水和酒精的味道,耳畔除了零星的爆竹声,便是村中不知疲倦的防疫“大喇叭”。

村庄封路、班车停运,彭楠楠数着日子心里“越宅越焦”。他在宁波一家合金制造企业做操作工,拿计件工资,“少一天上工就少一天钱赚。”年前带回来的钱贴补家用已所剩无几,信用卡也临近了还款时间,“从未觉得过年这么受罪。”

作为全国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市,这样的情况在阜阳并不少。据统计,春节前夕,全市返乡务工人员约188万人,受疫情影响,大量返乡人员滞留家中。

各区县统计上来一长串亟待复工的人员名单,急坏了阜阳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

阜阳市人社局局长桂超告诉记者,年后第一通电话便是打给“长三角”的同行们,还派出了两个工作组,分江苏、上海方向和浙江方向前往务工输入地,一家家企业实地调研。

“一天几十个电话,手机都发烫。”阜阳市人社局就业科的陈晓东说,那段日子出差连个饭馆都找不到,泡面吃到嘴角上火。

幸运的是,好消息传来——宁波的企业也“求贤若渴”。宁波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综合科科长冯国铭说,他们通过摸底发现,当地企业希望员工能够早点回来,不耽误生产。

两个城市“一拍即合”,一场“点对点、人对厂”的接力就此开始。

在铁路部门的帮助下,G9383——这趟停运近半个月的列车重新披挂上阵,执行这场接力最重要的“一棒”。出库前,负责当日乘务工作的杭州客运段就对该车进行了全面预防性的消毒。

在各区县人社部门的协调下,一辆辆中巴车开到了村口,将务工人员从家中接到了车站。他们来自没有确诊病例的村,“都是回乡之后居家隔离观察超过14天没有问题的。”桂超说。

体温测量、身份核验、分散就座候车……往年都是年初十踏上复工路,今年晚了半个月。坐在候车大厅,来自阜阳市临泉县庙岔镇的李朋超顿时感到了暖意,“一趟旅程要开始了。”

隔着座位,暖着人心

“一大早就往车站赶,到现在估计也没捞上一口热的,先吃这个垫垫”。检票口前,陈晓东从身边的大箱子里掏出一份份准备好的泡面、香肠、卤蛋,塞到排队过闸机的务工人员手中。

50岁的李学臣有些“受宠若惊”了。在外打工十几年了,抢票、挤车……哪一次返工路上不跟打仗一样?如今免费坐高铁,还能快检、快进,“连干粮都给备齐了,这服务要给五星!”

这趟执行特殊使命的列车16节车厢,每排5个座位只坐两名乘客。车上一名随车医生身着防护服,手持体温枪,在车厢内来回保持实时监测。

这样的阵仗,跑车15年的列车长戴秀敏还是第一次见。车厢虽空,6位列车员却比平时更忙:提醒乘客戴好口罩、引导填写“健康码”、解答问询……

走一趟下来,戴秀敏的脑门上直冒汗。备勤了十余天,刚开张便接了“大活”,她不亦乐乎。

眼下她们护送的不仅仅是乘客,更像一颗颗春天的“种子”。

26岁的李朋超就是其中亟待破土的那一颗。在宁波打拼十多年,老婆孩子都随他安在了那。今年春节后,他所在的企业人手不够,催他几次返岗,为了保证妻儿安全,他独自启程。“我先去打个头阵,过段时间再把他们娘几个接回去。”他盯着手机相册里两个娃娃的照片不住地念叨,“再拼两年就能给家人买套房了。”

列车以290公里的时速驶过皖北平原,彭楠楠坐在6号车厢,此时看着窗外出神。打工十多年,期间还做过生意,却遭遇失败,变卖了小轿车,还欠着些钱。这些年,他省吃俭用,坐尽了12个小时的绿皮车,这是他第一次坐高铁回宁波。

“速度真快啊!”在他看来,坏运气如同飞驰而过的风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日子都会越过越好。”

暮色渐起,一架小餐车依次推过车厢,15元的盒饭里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8号车厢的韩艳艳还是选择自带的那一口“家乡味”——掰着枕头馍,她隔着过道与邻座交上了朋友,子女教育、老家收成,聊得不亦乐乎。“起先不敢出门怕害病,现在看到那么多老乡在一起,一下踏实了。”

57句“辛苦”和102个“谢谢”

临近晚上7点,列车到达杭州东站。才坐下没一会的陈晓东又起立忙活了,作为陪车人员,他要和宁波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的同志一起,再次确认各个企业的接站情况。

他告诉记者,“从家门到车门再到厂门,三门得无缝接力。”

上车前,他特地拉了一个微信群,务工人员若有需求方便联系。结果近200人的群里,他和同事们收获了来自群友的57句“辛苦”和102个“谢谢”,“一路上有你们的护送,我们很心安”,一位群友留言道。

这份感情质朴却浓烈。“阜阳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5号车厢里的老乡们站了起来,举起右拳高喊。

眼前的一切,让王鸿励有些震撼。父母在宁波打工多年,他也随着在当地上了大学,年年往返两个城市,感受过经济上的差距,如今更看到一种艰难时刻的“同心”。

“在这趟旅途中,原本寒冷无味的空气在大家的一份份热情中也暖了起来,相信这份热情定会为复工注入一份来自福地阜阳的暖流!”他说。

晚8点10分,G9383稳稳驶入宁波站2站台,“大家保持距离,有序排队下车。”戴秀敏重新站回车门旁,目送大家下车。

站台热闹了一阵,又很快归于沉寂。“宁波欢迎你”,横幅在夜晚格外鲜亮。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乘客们迅速坐上了编号不同的公交,去做核酸检测,这是确保顺利复工的关键一步,更是为了彼此的安全着想。大家虽然都健康,却不免有些紧张,“毕竟这是旅程的结束。”李朋超笑着说。

追赶春天的列车却没有到达终点站。阜阳市进一步对接南京、常州、泰州、无锡等十余个城市。截至2月20日,全市人社部门组织的“点对点”返岗专车专列中输送四千余人。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的数据显示,21日,又有8趟定制专列从云南、贵州、成都、江西、安徽等省市奔赴江苏和浙江,约4600名务工人员将安全有序返岗复工。

希望,正如此明媚

“各位兄弟姐妹,我已经到了宁波啦,我们老家‘包车’送我们来了。”回到房间的朱畅畅不禁在同事群里炫耀,一时间收获了无数羡慕的表情。

他打开满当当的行李箱,里面是出门前爸妈塞进去的麻叶、酱豆和米面。“这是宝贝,一年到头就过年能吃上这么一回。”朱畅畅笑着说,出门在外,这些都是爸妈给自己留的念想。“看到它们就不想家了,浑身有劲!今年我要好好干,争取买个车开回家带爸妈去兜风。”他说。

于阿芳一下车也收到了同事第一时间的问候。她家庭困难,读完高中19岁便外出打工,异乡四年多,她并不孤单,这个新年她在手机上看火神山医院的直播,因为疫情流过眼泪,“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段时间流行的这句话她记在手机里,“只要迈开步子,总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善意。”

李学臣的手机响了,是留在阜阳的妻子来电。“我已经到了,一切都好不要担心,你在家里照顾好老人和孩子,我在宁波等着你。”电话那头,乡音熟悉,让再赴异乡的李学臣微微心安,“再干几年,等孩子们大学毕业了,咱就回家干个小生意。”

夜已深,群里公布了新一轮专列的车次和时间,最近一趟便是19日,这天是“雨水”节气。

东风解冻,散而为雨。

G9383的这群人中,彭楠楠最早接到复工返岗通知。这条晚上十点多的短信,让他从床上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翻出早已叠得整齐的工装穿上。

“这个春天,我赶上了。”他说,今年把剩下的几万块钱债务还完,就找个女朋友,“立业、成家一个都不会少。”

希望,正如此明媚。

这趟列车故事的结尾,留给记者的“彩蛋”是一份乘客上车时填写的电子问卷——“愿今年能在城里有个自己的家”“孩子能考上大学”“母亲快点恢复”“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出去旅游”……

他们写下的新年愿望丰富多彩,而对这趟到达不久的列车,他们近乎异口同声:“这,是一趟希望的旅程。”

(本报记者陈诺、吴慧珺、徐海涛)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