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大明风华

邹雅婷 贺亚楠

2020年02月11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文物里的大明风华

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建成,明成祖朱棣发布诏令:以明年正月初一日始,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继元大都之后,北京再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2020年正逢明成祖迁都北京600周年。1月17日,首都博物馆推出开年大展“1420:从南京到北京”。展览汇集北京、南京两地十余家文博单位的267件(套)文物展品,生动讲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并定都南京、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迁都北京以及明朝逐渐走向繁荣稳定的历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首都博物馆目前处于闭馆状态,在首博官网上,可以看到“1420:从南京到北京”展的图文介绍。本报带您欣赏几件展览中的重点文物,透过这些文物,感受宏阔壮丽的大明风华。

行书大军帖

此帖为朱元璋写给北伐将领的一封信,内容主要关于如何妥善处置元朝官员。信文晓畅明白,对研究元末明初历史颇具价值。幅末有“朱”字花押。鉴藏印有“永瑢”“张珩审定真迹”等5方。

对于朱元璋的书法,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评价说,“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评价说:“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黔宁王遗记”金牌

“黔宁王遗记”金牌,1974年出土于南京江宁将军山明黔国公沐叡墓。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古代墓葬中发现的唯一一件显赫家族的家传遗训,极为珍贵。

金牌为圆形,直径13厘米,上部为花叶形边,刻有叶脉纹,顶部正中有一圆形穿孔以便系绳。牌身正面中间刻有“黔宁王遗记”5字,两边各刻有4个字,右为“此牌须用”,左为“印绶带之”,字体略小。金牌背面刻字5行,为“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金牌上提到的“黔宁王”,指的是明初开国功臣沐英。他曾被朱元璋夫妇收为养子,屡立战功,后留镇云南。沐英病逝后,朱元璋下令将其遗体运回南京,葬于江宁将军山,追封黔宁王。沐英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世代镇守云南,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边疆安定做出了贡献。

自1949年以来,南京地区已发掘多座沐氏家族墓葬,出土器物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尤以金玉器最为精彩。

白象琉璃砖

这是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上的构件,釉彩鲜艳,砖上浮雕一只白象。白象卷鼻长牙,看上去非常健壮,背负着莲座缓缓前行。其背后衬有卷草纹图案。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白象是护法神的仆从和骑乘。

自北魏以来,琉璃砖瓦作为一种高等级建筑材料,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母亲而修建,前后共花了17年,直至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当皇帝后,琉璃塔才完工。据史料记载,琉璃塔高约78米,共9层,塔形为八角形,每面都有一个拱门,全塔共有72个拱门,均由各式图案的琉璃砖构建而成。

这座琉璃塔雄伟壮丽、流光溢彩,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明代文学家张岱称它是“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荷兰人纽霍夫在《出使中国记》中称之为“中国瓷塔”。可惜的是,1856年,这座耸立了400多年的宝塔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中。今天,我们只能从出土的琉璃构件领略它当年的辉煌。

嵌宝石桃形金杯

此杯出土于北京右安门外万贵、万通父子夫妇墓。万贵之女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即历史上著名的万贵妃。万氏父子生前贵震朝野,其墓葬中陪葬品丰富奢华。

这件金杯为陪葬金器中的精品,集范铸、焊接、镶嵌等工艺于一体,制作考究,造型构思巧妙。杯体为剖开的半个桃子形,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宝石与黄金的颜色交相辉映,为器物增添富丽效果。

青白玉夔凤纹子刚款樽

此樽为新疆和阗玉,把下有阳文篆书“子刚”两字款,是迄今所知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带“子刚”款的玉器。它由樽体和盖两部分组成。盖面与樽底各雕有等距排列的3只小兽。樽身饰以精美的勾连云纹和夔凤纹。柄为镂空环状云形,其上雕一小象,设计新颖,琢磨细润。

明代玉器制造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苏州。苏州琢玉的代表人物为陆子刚。他生活于嘉靖、万历时期,所制玉器选料严格,大多为新疆和阗青玉。陆子刚采用绘画透视技法及各种雕琢工艺,并将诗文印款琢于玉器之上,把中国书画艺术与玉器工艺完美结合。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