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孕育梦想

山妹子的画意人生(逐梦小康)

记者 孟海鹰

2020年01月27日07: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山妹子的画意人生(逐梦小康)

王咏梅手拿文创产品。

本报记者 孟海鹰摄

桦甸市公吉乡农民文化站内展品。

本报记者 孟海鹰摄

追梦人:王咏梅

吉林省桦甸市公吉乡农民,擅长农民画,现已成为吉林省民间艺术家、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

炕头窗边

“曾经一斤玉米卖两三毛,买一管‘颜色’要2块5”

窗外,寒风呼啸。窗内,一灯如豆。王咏梅坐在炕上,神情专注地画画。山村的夜,静得像一个梦,和30年前的夜一样,承载着一个女人的梦想。

1990年,吉林桦甸市文化馆开始免费培训农民画创作者,19岁的王咏梅开始学画。

“曾经一斤玉米卖两三毛钱,买一管‘颜色’要2块5毛。”王咏梅回忆,“那时,我白天上山干活,晚上就趴在小炕桌上画。”左邻右舍没少说这个媳妇“没正事儿”。

“2004年,我画的一套大吉图被彩印厂买去做挂历,卖了3万块钱,这是我的第一桶金啊!我的画作也在全国画展获奖了。”十年不放弃,王咏梅终于迎来了收获时刻,一张画能卖出一垧地的钱。

农民画,画的就是生活,每张画都承载着一份感动。一幅王咏梅与老师康梅花合作的《圆梦》就是如此。画面上,老头老太太们笑呵呵地在天安门前,举相机,手拉手。那是2013年,双盛村的一番景象引得两人好奇——没人做饭。一问才知,原来村里女主人们都出去旅游了。“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生活富足了,旅游成了乡村时尚。许多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老年人趁着身体好,结伴去看北京天安门。”王咏梅说。

地还在种,农民本色不变。“现在都机械化种地,省老事儿了,农闲更多,就能多画。”王咏梅说。

画室中

“当初,老师买了我们的画,只为让我们学下去”

“这不是我们刚学画时画的吗?”在画室储物架下找东西时,一大摞画作映入孙立波的眼帘,打开后,她一张一张地翻看,眼睛渐渐湿润了。

孙立波是残疾人,家住乡里的孙家屯,跟着王咏梅学画将近5年,已有小成。前些日子,她的一幅画作在东北亚博览会上卖了1100元。

“这一大摞画都是我们刚学时画的。老师当时以一张几十元钱收去,把我们乐坏了,我们的画竟然能卖钱?这是支持我们学下去的动力。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老师掏腰包自己买了,只是为了让我们学下去。”孙立波说。

拥有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甸农民画”的桦甸市,曾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已形成颇为完整的农民画产业链,创作者达1.5万余人,其中不乏残疾人士。

王咏梅几年前成立了桦甸市山妹子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组建起一支50余人的创作队伍,带着大家不离乡土闯市场。残疾人在她这儿不仅免费学画,还由公司负责卖画。现在,她的公司已经有10多名残疾农民“签约画家”。

文化站内

“一年设计制作了100多块石头画,都出手了”

“快来看,丝巾和杯垫到啦!”

2019年12月22日,冬至,桦甸市公吉乡农民文化站内,当快递裹着一路冰雪寒意送到时,王咏梅和大家开心极了,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一幅幅由他们亲手画出的农民画被印在丝巾和杯垫上,极为精致。

“您看,这是鹿乡的景色。”拎起一块丝巾,王咏梅向记者展示。

乡村文化站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画室内,挂着各式色彩明丽的农民画;展示台上,剪纸挂件、石头画、丝巾、背篼、镇纸、雨伞、陶瓷杯垫、木雕挂、文化衫、瓷盘等等衍生品,琳琅满目。

“这次的50条丝巾和30个杯垫是长春一家文创公司订的货。我们创作,交由厂家制作。”王咏梅说,“从2018年起,我们从单纯的画农民画转向推出衍生品,销路好,特别火。不仅有公司订购,还有不少私人订制,结婚、过生日、乔迁等等,都能用。”

衍生品让农民画作者的潜力被大大激发出来。“松花江流过我家门口,岸边都是石头。石头形状各异,能随形画画,我有时间就去捡石头。这一年多,设计制作了100多块石头画,都出手了,赚个零花钱哈。”36岁的迟金萍是老金厂镇沙河村人,看起来温文尔雅,已经跟王咏梅学了几年农民画。

67岁的尹凤梅,王咏梅说她“拿奖到手软”。别看年纪大,可作品转型快,设计的抱枕丝巾等特别受欢迎。“心情好,人不老,创意多多。”尹凤梅说。

“我们正策划冰雪系列、人参文化系列和红色文化系列产品,还要和大学合作,让作品通过网络销往海外。新的创业刚开始,我们有信心。”王咏梅说。

王咏梅的记事本

如果没有画画,我只能在家种地、喂鸡、喂鸭,不会发现原来世界这么精彩。

版式设计:张丹峰

(责编:左瑞、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