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汤里的小确幸

记者 杜鑫

2020年01月21日07:52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牛肉汤里的小确幸

尽管是一天中相对闲的时段,1月14日下午3点左右,陶平和朱宗翠夫妇的淮南牛肉汤店里依然陆续有零散客人到来。

这个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石头胡同南口的小餐馆,在过去一年里生意红红火火,常有慕名而来的客人。陶平夫妇特意从老家安徽马鞍山市和县请来了侄子陶国庆和另一朋友的孩子当帮手。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返回途中临时下车,走进这家路边小餐馆,同店主和顾客热情交流,了解生意怎么样、食材哪里来、味道好不好,并祝他们生意兴隆。这让陶平夫妇备受鼓舞,工作更有劲头。

小餐馆生意红火

如今,一年过去了。

“这一年生意很好,很多游客、安徽老乡特意过来吃。中午时段,一般能坐满好几拨人。”陶平笑着说,一个月刨去房租、人工成本以及其他花销,能挣3万元左右,比之前多了不少。

年近50岁的他一连说了好几次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去年,女儿出嫁,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供15岁的儿子读书。”

除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变化和家庭的大事,陶平还“触网”做起了外卖生意,去年10月在外卖平台上线了自家的店铺。根据一家外卖平台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前10个月,就有100万中小商户新上线。他也抓住了这个“触网”扩大销量和知名度的机会。“一天外卖能卖出三四十份牛肉汤。”

实际上,这位对于互联网还不算熟悉的小餐馆店主,早在几年前就开始被互联网改变着。尽管一开始抵触,但是在繁忙的时候不用找零、不用耗时收钱的优势,还是让他慢慢接受了微信或支付宝二维码收款。而常有促销价格低、按时送货上门的优势,让他也慢慢接受了在网上购买面、油、豆皮、香菜等食材。

不过,猪肉、牛肉等生鲜类的食材,陶平还是要来回跑两个小时到岳各庄农产品批发市场去挑。他说,买肉要看是否有注水,是否是鲜肉,牛肉只买白板,“食材是关键,不敢有半点马虎”。

北京和老家变化都很大

这家小餐馆3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分割成了制作区和就餐区,除了卖牛肉汤,还卖黄桥烧饼、手抓饼等。

“我1999年到北京时就在陕西巷租了一个档口卖黄桥烧饼,直到2018年11月才搬到现在的这个路口卖淮南牛肉汤。”陶平说,他年轻的时候去过武汉、青岛打拼,卖过酥油饼,后来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北京,改卖黄桥烧饼。“酥油饼油大,顾客容易腻,且容易掉渣。而黄桥烧饼油不大,不容易掉渣,而且还可以夹鸡蛋、夹肉,顾客吃了也不容易腻。”

这一卖,就是20年。

“安定下来后,我就想着把饼做好,安安稳稳过日子。”陶平说。虽然一直在卖饼,但也眼看着北京的变化,“城市发展越来越好,经营环境也越来越好。”夫妇俩多年前就办了北京居住证,衣食住行都融入了北京生活。

一直租住在陕西巷的陶平对胡同的变化感受最为明显。“刚到北京那会儿,家家门口都是堆煤的小屋,胡同里也没有垃圾桶,卫生状况不太好。”他说,如今的胡同进行了整治和保护,贴上了仿古的面砖,更加整洁、宜居。

在经历首都变化的同时,陶平也感受着回乡旅途和家乡的变化。

“回家的路更加顺畅了,以前坐绿皮车到南京要十几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只要几个小时。”他说,家乡县城也发生了大变化,盖起了很多高楼,他们家的位置原来位于县城边缘,随着发展扩建,如今已是县城的中心地带了。

只要勤劳努力,生活就能奔小康

陶平姥姥家在淮南,小时候他常去玩,也喜欢上了淮南牛肉汤。“这是安徽有名的小吃,2018年我搬到这个胡同口,店面更大了,光卖烧饼肯定不行,我就跟着亲戚学了牛肉汤的做法。”陶平说。

眼下冬季,他早上6点就起床用牛骨头、牛肉等食材熬汤。夏天的话,还得早一个小时,营业到晚上10点半左右。“第二天就得换新汤。”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同时,陶平经常没等客人落座就招呼陶国庆给客人的饼夹鸡蛋、夹肉。对于一些老顾客的用餐习惯,他都暗自记在心里。

“我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只要勤劳努力,生活就能奔小康。”陶平盘算着新的一年选址再开一家新店。最近一段时间,他已经考察了几个店面。“新店准备让侄子去经营,他已经学会了做饼和牛肉汤。让他也能找到生活的奔头。”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