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麦文雄 摄 |
人民网西安1月16日电(邹星)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自强不息、多元融合、以人为本等丰富的内在精神。
黄河陕西段及其重要支流洛河、渭河三河流域(以下简称黄洛渭流域)覆盖陕西2/3国土面积,占全省3/4人口,是陕西乃至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区域之一,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形胜、革命圣地”之美誉。
2020年陕西“两会”会场,陕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当传承创新关中文化,更好地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壮大。要进一步加强整个关中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全国性非遗文化保护联盟,重点推进以“黄洛渭”三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主体的黄洛渭国家文化公园。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内涵发掘、形象包装,让文物、古迹走出历史。
据统计,黄洛渭流域渭南市所辖区域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3处,其中国家级61处,省级165处,包括古遗址、古陵墓、古建筑、古城、寨子、堡址、古水利设施、古军事设施、摩崖石刻、石窟寺及石刻等众多类型。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11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5个,涵盖戏剧、皮影、秧歌、刺绣、剪纸、面花、石刻、祭祀、陶(瓷)艺等10余类。
“古文物、古遗址、古遗存、古遗迹等实物文化,以及传承载体呈动态变化的非物质文化,因其独有的性质和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损坏、灭失和断层,是当前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普遍难题。目前,黄洛渭流域文化保护和开发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部分文化遗存载体面临即将或已经‘失血、失护、失修、失传’等问题。”常伟对此深表担忧。
常伟坦言:“黄河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黄河文化资源形成的产业优势较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且与区域发展结合不够紧密,蕴含黄河文化精髓的文创产品对人民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影响较低,黄河文化在育民惠民利民作用仍不突出。”
针对黄河文化资源产业优势不足的问题,常伟建议,要找准关中文化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切入点,重点策划包装一批文化产业转化的重大项目,招商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园区承载、项目支撑、集群发展,深入推进“十百千”工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关中文化企业集群。此外,亟需把“文化+”战略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意产品及赛事活动上,推动文化与科技、体育、建筑设计、制造业等深度融合,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