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世再见!”——这是30岁的志愿军战士许玉忠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说完他就和战友们发起冲锋,倒在战场上。今天人们无法知道他生命最后一刻发生了什么,但透过生锈的纽扣和红色的名章,却能穿越时空,感知英雄的力量。
近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纪念馆首次展出了归国志愿军烈士的遗物,总计372件。许玉忠烈士的遗物就在其中。
一枚名章、一粒纽扣、一面失去光泽的小圆镜,是许玉忠战场上的全部遗物。这位1921年生于河北青县的志愿军战士,是家里第三个孩子,1951年5月牺牲在朝鲜战场。多年后,直到邻村战友返乡后讲起许玉忠的这句话,亲人们才知道“老三”回不来了。
整个展览,没有更多文字描述,但一物胜千言。88岁的志愿军老兵马世勋专程赶来,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他说,自己好像回到了朝鲜战场,眼前全是战士们拼杀的画面,耳朵里是炮弹炸裂的声音。
遗物从何而来?2014年以来,韩国陆续向中国移交志愿军战士遗骸,至今已经有6批599人回到祖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陵园对遗骸附随的5000多件遗物一一登记造册,建立了电子化档案。
这次展出的遗物,主要来自24名发现了清晰可辨名章的烈士。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动社会力量帮助烈士寻亲,通过DNA比对技术,已经帮助其中6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展出物品中,水壶、钢盔、胶鞋这三类最多,一些水壶和钢盔上的孔洞或许就是子弹穿过的痕迹。冉绪碧烈士的遗物除胶鞋、水壶外,还有半只搪瓷碗和一支破损的钢笔。另外,他用过的一把算盘、一个书箱和一盏煤油灯也摆放在一边,这些是纪念馆从冉绪碧老家征集而来的。一位参观者驻足时自言自语:如果他没牺牲,也许会成为一个学者。
6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数以万计的志愿军战士牺牲。烈士陵园负责人高丽华说,希望人们能来参观,看一看水壶、胶鞋和钢盔,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