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不如“一样精通”

贺文静

2020年01月03日08:21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样样稀松”不如“一样精通”

  当今社会流行着一个热词:斜杠青年,意为不满足单一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宽容,折射出新一代年轻人拥有更开放的思想和多元的价值观,值得肯定。但若过分沉醉于“斜杠”后面的一连串虚名光环,就有可能好高骛远、三心二意,难以练就过硬本领,反而成为左摇右晃的“半吊子”。因此,“样样稀松”不如“一样精通”。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纵览在各领域有所成就者,大都是潜心钻研、深耕细作,历经长时间的努力。王羲之常年研习书法成为“书圣”,屠呦呦实验191次研制成功青蒿素,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60多年只做寿司……即使是“玩转”多个领域的大家,他们都是先精通了某一行,然后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苏轼正是因为对文学的专注,才让书法、绘画文气斐然;达·芬奇集画家、发明家、天文学家等身份于一身,但画家仍是他最主要的职业。

  《尚书》有言:惟精惟一。这就是告诫我们做事要用心专一、执着坚定,确保做到极致。所以,不要醉心于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头衔”“标签”,如果盲目追求职业广泛而忽视精深,缺乏对于自身工作能力的精准认知,就会透支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只能换得“样样都会,样样稀松”。只有在了解并尊重自己爱好、特长和能力的基础上,认准道路,一直走下去,才是至简之道。

  生活、工作如此,党和国家的事业更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那些秉持“工匠精神”,在每一行业深钻细研的奋斗者们。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更加多元的需求,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我们更应该把精通业务视为责任与使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面对困难挫折和群众需求时,少一些临阵脱逃,多一些担当实干;少一些“不清楚、我不会”,多一些“我知道、让我来”。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