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进校园缘何成为成长之痛

2020年01月09日08:38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手机进校园缘何成为成长之痛

1月2日,人们还在相互祝福新年的时候,在西安市一所中学内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据悉,这起案件可能是因为学生在自习期间玩手机,老师没收其手机而引发的。这场因手机而引发的悲剧让人震惊的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一个广受争议的话题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带手机进校园?

网络成瘾日趋低龄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达1.69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7%。其中,30.3%的未成年人曾在上网过程中接触过暴力、赌博、色情等违法信息。

2019年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超过九成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业余时间更愉快,近七成学生认为网络游戏能够让生活幸福。青少年触网低龄化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现实。

“00后”这一代人从小就生活在网络时代,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和数字化是一种生存方式,因此这一代人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然而,网络文化在带给青少年快捷、便利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络,其中的网络暴力更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这是“网络原住民”成长环境的特点,用绝对禁止的方式让孩子完全脱离网络,显然不科学。

西安市82中的初一女生李同学告诉记者:“班上的同学基本都有手机。我们用手机上网查资料,用微信和QQ交流联系,这很正常。”另一名西安交大附中的高二男生也表示:“每天休息时,我会用手机了解新闻资讯。平时,我还用手机查找学习资料,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了。”

“网络社交在未成年人中已经非常普遍,其背后是孩子们对表达的需求,孩子们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也越来越紧密。”西安一中学的班主任赵老师告诉记者。

据了解,10—16岁这个年龄段是网瘾高发的年龄段,低龄化趋势也日趋明显。上网时间过长,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均有严重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易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长期沉迷网络会影响学生学习及人际交往,加重焦虑、社交恐惧等。

该不该让手机进入校园

家长为上中小学的孩子配置手机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绝大多数家长在买手机时,可能只是本着方便孩子联系家人的想法,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孩子用手机听歌、玩游戏、聊天,违背了家长的初衷。

手机进校园危害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在对待“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不支持的态度。有的学校采取让学生上交手机的柔和管理办法,也有学校出现销毁手机的强硬做法。但是,统一的管理办法还未形成。

据媒体报道,江西萍乡某中学为打造“零手机”校园,3个月没收了67部手机。据该校政教处主任介绍,手机一旦被没收,只能等期末考试后家长来政教处领取。

杭州一所学校更是开启了一种“新解法”:在校园内装了手机信号屏蔽仪,每天夜间定时开启,防止住宿学生夜间玩手机。不过,当地的无线电管理部门负责人明确表示,未经审批使用信号屏蔽仪是不可以的。

近日,记者走访了西安的几所中学,了解学校如何管理学生手机。

西安铁一中高三学生李同学说:“我们学校禁止学生上课带手机。如果确实需要使用手机与家长联系,上课前要将手机交给老师,放学后老师会将手机还给学生。如果学生违规使用手机,一经发现会被老师没收,放学会归还。”

西工大附中则允许学生携带功能简单的功能机,上学后手机必须关机,交由专人管理,放学后归还学生,方便学生联系家长。

西安市26中在每间教室都设有手机管理箱,上课前手机一律关机,统一放入手机管理箱内,放学后归还学生。

记者了解到,学生手机管理是目前学校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一味“禁”“堵”并不是好办法,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由此引发学校、教师和师生之间的冲突。

有家长认为,应该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尊重学生,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时间、地点、用途等方面有选择地“自我禁用”,这才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顺应学生要求的明智做法。

大声向其说“不”

“学校该不该禁止手机入校”确实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支持方认为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不利于学习;反对方认为手机也可以成为学习工具,辅助老师教学,不能一禁了之。

其实国家对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2018年8月,教育部等8部委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的要求。2018年12月,在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中再次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提议由教育部牵头制定法规,并以人大立法的方式规定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带入学校。

2019年11月26日,教育部对“关于规范中小学生用手机的建议”给予了答复。教育部表示,对于正处在习惯养成阶段的未成年人而言,一旦沉迷于手机和上网,将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目前,教育部会同多个部门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引导青少年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帮助青少年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倡导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同时,着力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参与,加强家长引导和监督,联合家长共同做好抵制网络和手机不良信息工作。

合理管理和引导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其中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问题将做出规定。

西安市北郊一所中学校长告诉记者:“收手机只是治标,让学生养成自律意识才是治本。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和教育,让学生认清使用手机的利弊,解决学生的思想症结,明确学校禁止手机的意义。对于学生违规使用手机要正确处置,把握好尺度,应公开公正,让学生明明白白。尊重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对手机的有效管理。”

链接

国外学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018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一项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法案。当年9月开学时,这一禁令开始生效。按照新规,在校小学生和初中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手机,除非出于教学目的或是残疾儿童的特别需要。高中学校可自愿全部或部分执行此手机禁令。除手机外,法案还规定禁止使用包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表在内的所有可联网的通信设备。

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12岁至17岁的青少年中,有86%拥有手机。使用手机是校园内大部分不礼貌行为和扰乱课堂秩序行为的主要根源之一。据调查,82%的法国人支持学校禁止使用智能手机。

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可否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目前英国中小学校可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则。一些学校禁止学生把手机带入校园,一些学校实行比较宽松的禁令,只禁止学生在教室上课期间使用手机,还有一些学校每周选择一天全面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当然,也有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没有任何规定,但学校老师有权在课堂上没收干扰学生学习的用品。(记者 郭妍)

(责编:任志慧、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