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沉睡的生態“寶藏”

留壩縣的民宿與秦嶺山水融為一體(8月20日攝)。 受訪單位供圖

周至縣沙河水域荷花盛開,風景迷人(8月22日攝)。 記者 沈謙攝

鎮巴縣林地種植的中藥材黃精長勢良好。如今,林下經濟已成為當地村民增收的綠色產業(8月20日攝)。 受訪單位供圖
8月20日,在周至水街景區,緩緩流過的沙河水碧波蕩漾。河面上,一朵朵盛開的荷花從碧綠荷葉間伸出來,迎風搖曳。河兩岸的仿古建筑鱗次櫛比。游客或在岸邊漫步游玩,或在河中泛舟賞荷,感受著山水美景。
沙河周至縣城段的水域生態曾一度遭受嚴重破壞。通過持續不懈地治理,如今,沙河恢復了良好的生態,山水美景還帶動了文旅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綠色產業的轉型。
用生態化理念發展產業、用產業化方式建設生態,沙河治理是陝西推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個縮影。
陝西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負責人說:“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陝西堅持高水平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在保護好綠水青山上下足功夫、在轉化為金山銀山上做實文章,推動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將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產業優勢,喚醒沉睡的生態‘寶藏’,使地方經濟綠色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
塑造山水新境
沙河,從秦嶺流淌而出,蜿蜒穿行至周至縣城,形成濕地,滋養一方。
20世紀90年代,因小企業污水直排、沿岸居民傾倒垃圾,沙河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周至縣深刻認識到沙河治理的緊迫性,全盤規劃縣域生態資源,於2010年啟動沙河周至縣城段綜合治理修復工程。
“周至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理念,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化—資源產業化—產業綠色化’的發展路徑。”周至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級工程師弋穎說,通過科學規劃、系統修復與創新開發,周至將這條被污染的河流轉型為集生態保育、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商業活力於一體的復合型生態旅游區——周至水街。
在沙河生態修復過程中,周至縣重構健康水生態系統,對河道進行分段綜合治理,同步推進地下雨污管網更新改造、泵站調蓄系統智能化升級、生態濾池新建等關鍵配套工程,顯著提升了沙河水體的自淨能力,有效保障了生態基流的健康穩定與持續性,形成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景觀廊道。
為激活“生態+產業”的發展模式,周至縣創新政企協作模式,引入陝西水街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進行專業化、市場化運營,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創意、健康養生三大特色主導產業﹔建成“煙火巷子”“水街衣裡工廠”等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標志性項目,成功打造了“生態+文旅”深度融合的沙河水街風光帶。
為促進生態產品價值高效轉化,周至縣創新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購物、特色民宿、商務會展、文化演藝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周至沙河濕地公園,建成生態設施先進、體驗項目多元的綜合型旅游度假小鎮,形成“產城融合、景鎮一體”的發展格局,成為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截至目前,周至水街景區累計接待游客突破4000萬人次,成為區域文旅市場的現象級產品﹔直接或間接創造就業崗位5000余個,有效帶動了本地居民就業增收﹔全媒體傳播量累計超過4.1億次,“周至水街”品牌影響力輻射全國,累計實現綜合經濟效益約20億元,生動詮釋了生態資源向綠色產業的成功轉化。
沙河的生態治理與開發工程徹底重塑了周至縣城東片區的整體環境面貌,一舉扭轉了“臟亂差”的舊有形象。現在,這裡已經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周至水街的繁榮直接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大幅提升了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獲得感。
振興綠色產業
今年是楊金秀回到留壩縣成為一名民宿管家的第6年。這些年,楊金秀看著自己所在的紫柏街道小留壩村面貌發生著巨大變化,與秦嶺山水融為一體,心中越發歡喜。
2018年底,留壩縣邀請專家把脈綠色產業發展,在考慮自然稟賦、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因素后,決定選擇小留壩村的樓房溝組先行先試,發展民宿經濟。2019年6月,楊金秀應聘民宿管家。
“以前,我在成都、西安和廣州等地打工。在外面太苦了,還顧不上家裡的老人和孩子。”楊金秀說。
在成功應聘為民宿管家后,楊金秀接受了1個月的專業培訓。
接待、清潔、做一日三餐(原生態的農家飯菜)……性格開朗、勤快能干的楊金秀,受到許多客人的好評。
“旺季的時候,幾乎天天客滿。忙的時候,獎金也高。”楊金秀笑著說。
“發展民宿,我們採取‘政府+合作社+運營商’的模式,村集體負責建設,運營商負責運營,村集體獲得經營收入的30%。”小留壩村村委會主任夏道華介紹,村集體建設了13個院落,6年來獲得分成430萬余元。其中,給村民分紅68萬余元,其他的用於發展集體經濟和公益事業。
這一切都得益於綠水青山。
“過去,村子裡最多時有四五十家石材礦同時開採,山被挖禿了好幾塊,溝裡整天塵土飛揚。”夏道華說。
留壩縣以前也曾因為過度開山、砍伐嚴重破壞了生態,發展難以為繼。痛定思痛的留壩人轉變發展理念,確立生態立縣戰略,關停了10余家工礦企業,拒絕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大力實施生態修復項目,讓當地的生態環境日益好轉。
如今,留壩縣森林覆蓋率達92.03%,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常年高達99%,大熊貓、羚牛等野生動植物數量達1720余種,被譽為“綠色寶庫”“天然氧吧”。
有了良好的生態,如今,留壩中藥材和土特產品牌叫得越來越響。留壩縣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藥產業,建設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推行林下西洋參、白芨、黃精、豬苓等中藥材生態栽培技術,研發“藥食同源”綠色產品,並配套建設園區廠房,構建“種植基地+園區生產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24年底,留壩縣林下中藥材產業生產總值達2.4億元,近6500戶農戶參與林下種養產業,成為綠色經濟的直接受益者。
說起留壩縣的綠色產業和綠色產品,楊金秀樂觀地認為,這就是留壩人努力釀造的“秦嶺味道”,不光有山水的甘,還有百姓生活的甜。
實現優勢轉化
藍田縣九間房鎮的蕎麥嶺,如今已是遠近聞名。這裡的蕎麥花海每年吸引著大量游客。
近年來,藍田縣通過“生態+農業+旅游”,將九間房鎮打造成千畝蕎麥園,拓展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旅游,帶動鄉村民宿發展。藍田縣九間房鎮入選全國春季“村晚”示范展示點。2024年,藍田蕎麥嶺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約4000萬元,帶動峪口村及周邊5個村實現集體收益約200萬元、民宿和農家樂營業額超1000萬元。
九間房鎮位於秦嶺北麓,曾長期受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的困擾,林地和草地生態質量整體偏低,林分單一,生態系統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和受損。
2022年7月,陝西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啟動。藍田縣委、縣政府抓住這一契機,積極推進九間房鎮蕎麥生養區水土保持及生態修復工程實施,以生態問題為導向,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主線,按“土蓄水、水養林、林固土、土養田、田富農”的治理思路,創新土地綜合整治“自循環、自持”模式,構建“溝底建谷坊”“溝坡營造水土保持林”“坡面開展土地綜合整治”的立體化綜合治理布局。同時,結合鎮村發展需求,尊重群眾意願,以原有蕎麥文化為基礎,推動“生態+”(“生態修復+鄉村振興+鄉村文旅+生態農旅”)多位一體發展,夯實鄉村振興生態基底。
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鎮巴縣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鎮巴縣近年來累計投入1500多萬元,完成礦山恢復治理500余畝﹔通過“土地整治+礦山修復”小田並大田,提升和改造耕地2000多畝﹔通過種植青花椒、油茶、天麻、大黃,完成生態護坡,實現生態產品、生態修復與耕地保護的協同發展。
鎮巴縣自然資源局調查利用股負責人陳維飛介紹,鎮巴縣通過打造“農旅藥茶”共生生態系統,將巴山林天坑群富集區打造成集科考探秘、旅游觀光、休閑康養於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堅持綠色植茶、質量興茶、品牌強茶,制定生產技術規范,統一種苗、種植、管理、採摘、加工、包裝、貯運等環節,實行全域綠色、有機、標准化生產,並建成集茶葉種植、農事體驗、觀光、游憩、娛樂、餐飲、民宿、康養為一體的復合景區,帶動綠色產業發展。
陝西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負責人表示,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就是要優化完善區域生態系統格局,實現“田園如詩畫,鄉村美且興”。同時,帶動相關綠色產業發展,把生態優勢不斷變為發展優勢,實現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有機統一。這樣一來,既留住了綠水青山,又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實現了河暢、水清、山綠、田美、人富裕。(記者 沈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