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3000多名青年農科人才跨越山海來到楊凌,在農業科技高地探尋致富密碼——
以農為媒,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

前不久,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青年農科人才同老師一起觀察小麥生長情況(資料照片)。 記者 付玉瑋攝
在楊凌示范區街頭,不同膚色的面孔日漸增多。隨著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影響力持續提升,農科城的國際“朋友圈”不斷升級擴容。3000多名青年農科人才跨越山海而來,在農業科技高地探尋致富密碼,為全球減貧事業播撒希望。
7月31日9時許,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室,27歲的穆貝觀察著在輻照技術作用下蘑菇的表現情況,詳細記錄一組組實驗數據。
穆貝來自巴基斯坦,目前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食品科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果蔬採摘后的處理與加工。
“我們要精確觀察輻照對蘑菇褐變、水分保持和微生物抑制的效果,這關系到保鮮技術的優化。”穆貝介紹,果蔬採摘后的處理和保鮮是減少損耗的關鍵環節,對提高農民收入至關重要。
“我在南京農業大學讀了碩士研究生。我非常喜歡中國的科研環境,所以選擇留在中國繼續我的科研道路。這裡的實驗室有尖端的技術,老師和同學也願意幫助我,學術氛圍非常濃厚。”在穆貝看來,中國的魅力不僅在於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還在於這裡熱情友善的人民。
每次在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上遇到困難時,同組的中國學生總會主動幫助穆貝,直到問題解決。這份溫暖激勵著穆貝不斷挑戰自己、突破自己。
“我希望畢業后能留在中國工作,架起巴中兩國科研合作與文化交流的橋梁,為增進兩國友好關系貢獻力量。”穆貝說。
穆貝的經歷是楊凌示范區日益成熟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縮影。
楊凌示范區融合扶貧專項培訓、農業技術援外培訓以及海外分校建設等模式,已形成集人才培養、科研合作與推廣服務於一體的國際農業科技人才教育培養格局。
如今,在楊凌示范區接受過系統培訓的3000多名國際農科人才從這裡走向全球,成為推動世界農業現代化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堅實力量。
在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陳振寧的腳步總是很匆忙。同事親切地稱他“陳博士”,不僅是因為他的博士學位,還源於他帶領團隊創造了多個“第一次”。
2016年,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振寧來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博士。2021年,這位有著多年外貿從業經驗,精通馬來語、中文、英語的復合型人才,被引進至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擔任投資總監。
楊凌現代農業國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以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上合組織國家涉農經貿合作為核心使命,是陝西省農業國際合作的重要平台。
“公司成立以來的首筆外貿訂單——從烏茲別克斯坦進口牛皮,最終銷售到溫州,就是我負責的。”陳振寧說。
有困難,也有團隊一起摸索、總結的寶貴經驗。“談判、物流、清關,每一步都充滿未知和挑戰。當時壓力很大,好幾次在凌晨盯著屏幕等郵件更新,手心都是汗。”回憶起當時的經歷,陳振寧感慨地說。
一筆筆外貿訂單,讓農科城與世界的經貿紐帶日益緊密。中國給予陳振寧的遠不止事業。
“這裡是我的福地!”陳振寧臉上洋溢著笑容,向記者展示手機裡的家庭合照。妻子是他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習時相識相戀的越南姑娘。他們為兒子取名“凌輝”,寓意與楊凌的深厚情緣。
“我將繼續在國際農業合作領域盡己所能,讓中國的農業技術惠及更多國家。”陳振寧堅定地說。
日益強大的教育科研網絡,助力楊凌示范區農科人才培養的“蓄水池”持續擴大。截至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的106所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牽頭成立上合組織農業基地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陝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古利斯坦國立農業大學共建現代農業學院,已招收100名學生,開創中國農業高等職業教育“走出去”辦學的先河﹔楊凌示范區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建立14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技術輻射面積200多萬公頃……
如今,楊凌示范區持續向世界輸送知農愛農的國際化人才和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為全球糧食安全與減貧事業注入強勁動能。(記者 付玉瑋 通訊員 鹿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