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石”上的歷史和科技

西安碑林博物館。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大家熟知的名言,被清晰刻在有著千年歷史的石碑上,一群游客正在石碑前瞻仰、誦讀。114塊青石,650252個唐楷小字,包含160卷《周易》《尚書》等儒家經典,這就是現在展陳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開成石經》。
《開成石經》。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公元837年,唐文宗下令刻制《開成石經》,它就此成為科舉制度下,學子們考試的‘真題匯編’。”西安碑林博物館講解員許若寧向游客介紹。
在博物館第一展室裡,不僅展陳了《開成石經》本體,其刻立背景、遷移經過、歷代保護研究成果和七朝石經遺存等也被全面展現。
“1000多年過去了,石碑上的刻字依然如此清晰!”來自北京的游客姜女士贊嘆道。由於館方給所有碑刻展櫃都安裝了低反射玻璃,為游客帶來了極佳的觀展體驗。
游客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游覽。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創建於1944年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其館藏文物以漢代以來歷代碑銘、墓志、石刻造像及珍貴古籍版本、書畫為主,共計1.1萬余件。2025年5月12日,西安碑林博物館煥新亮相。老館區在改造過程中優化了參觀路線,並通過充實展覽內容、完善輔展信息、增加互動展項等方式,提升碑刻文物的展示效果。“最大改變就是新增了北區場館展區,展陳面積增加至23000平方米,展出文物增加到2000余件。”許若寧說。
西安碑林博物館內,小朋友體驗臨摹互動裝置。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在北區場館展廳,千年石碑與現代科技交互輝映:由顏真卿所書的《馬璘殘碑》、柳公權所書的《楊承和神道碑》等碑文在柔和光線下,字跡纖毫畢現,而每塊石碑旁邊的電子屏也記錄著它的前世今生,輕觸屏幕即可臨摹顏筋柳骨的運筆軌跡。AR技術、裸眼3D展示、觸摸互動裝置隨處可見。
碑林博物館裡的字體拆解展示裝置。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曾出現在課本裡的文字、圖案,如今在科技助力下化作了能對話、能玩耍、能共情的游戲,很有趣。”正帶孩子參觀的游客李先生說。
“對於碑身存在斷裂的石碑,我們探索性開展不侵入文物本體的碑刻結構加固技術,替換原有石碑周邊角鋼支架,並使用了軍工級別的阻攔索。”許若寧介紹,整個北區場館其實建立在一個巨大的隔震層之上,使用了8種共168個減隔震裝置,這些裝置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証建筑主體與文物安全。
游客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游覽。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第一、二、三展室和新老石刻館內的部分造像文物,也都定制了相匹配的防震平台。尤其像《開成石經》這樣的國寶級文物,採用了館藏文物一體化防震技術,在石碑底部安裝防震平台,它是根據每塊石碑外形、尺寸、重量等參數設計的,屬於量身定制,確保文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許若寧說。
“硬件”加固了場館筋骨,“軟件”設施則給場館裝上智慧“大腦”。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中央控制室,智能樓宇自控系統正高效統籌著全館的照明、空調、能源。這套系統如同“智慧管家”承擔著智能運維與24小時安全保障,通過精准調控,在確保滿足文物保護需求的同時,還能顯著降低能耗。同時,高壓細水霧系統可以自動跟蹤定位火情,通過射流滅火裝置全天候為文物提供防火“護盾”。
當科技之筆飽蘸歷史之墨,古老“石質書庫”翻開了文物保護和傳承的“創新”之章。(馬盛楠、翁奇羽、鄧楠、姜越、王麗、李志強、孫挺、實習生張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