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鏈”接創新力 陝西國企改革新實踐

仲夏時節,古都西安生機盎然。
6月19日,人民網“行進中國”陝西調研採訪團分別走進長安匯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安匯通”)與陝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文投”),探尋陝西國資國企的創新“密碼”。
在長安匯通信息展示中心,無人駕駛清潔船模型、大型放療設備、12吋大晶圓等硬科技展品是這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鏈式投資布局”的立體映射。
自2020年成立以來,長安匯通以“國資改革工具箱”的角色完成多項攻堅:支持了國地電“兩網融合”、西安交通大學校屬企業體制改革等20余項國企重大改革﹔通過定制化的股權運作,為多家國企上市提供關鍵助力,保障了2390億元國有資產的証券化進程﹔在醫藥包裝、分布式能源、勘察設計等領域牽頭實施了一系列國企重組項目,累計盤活17戶企業的40億元沉澱資產。這種“手術刀”式的資本運營,讓國有資本在流動中實現了保值增值。
長安匯通投資的無人駕駛清潔船在西安護城河項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安匯通供圖
“我們堅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定位,全程陪伴科技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精准匹配不同階段的資本工具。”長安匯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陶峰介紹,在科創孵化領域,長安匯通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科創企業聯合孵化中心,支持高校科創成果就地轉化﹔攜手西安光機所發起的20億元規模的光子強鏈基金,已培育出多家“專精特新”企業。
“這種‘科技+資本+產業’的復合模式,是國有資本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案例。”陶峰介紹,長安匯通聚焦產業升級目標,累計出資32億元,前瞻性布局了74個戰略性新興項目,促進國有資本向新質生產力集聚。
不同於長安匯通以資本運作賦能產業的金融屬性,陝文投則以科技為筆、文化為墨,勾勒出獨屬於文化國企的科技浪漫圖景。
在陝文投展示館,VR設備正成為連接古今的“任意門”。戴上VR眼鏡,不僅能“雲游”巴黎聖母院、俯瞰巴黎城市美景,更能在“塵封的帝國——秦始皇陵”項目中,跟隨數字導游躲避墓道中的紅外感應機關,甚至與“復活”的百戲俑來一場跨越千年的“互動雜技秀”。
“這種將AR投影、動作捕捉與歷史考據深度融合的體驗,打破了傳統文旅‘看展板、聽講解’的單向模式,讓文物以可交互、可沉浸的形態進入‘Z世代’的社交場景。”陝文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勇介紹。
在“穿越照相館”前,採訪團成員與AI妝造系統深度互動,拍照、選定妝容形態,16張數字寫真瞬間生成。
“真好玩。”輕觸屏幕,剛剛通過AI妝造系統生成的數字寫真被打印出來,採訪團成員被手中的照片驚艷,“改天我要帶著家人來試試。”
在陝文投展示館展示的陝西文旅行業數據底座。 人民網記者 魏鑫攝
這種數字化妝術,正是陝文投“文化+科技”戰略的微觀呈現。
“我們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嘗試,比如在內容端,我們挖掘秦文化打造的《赳赳大秦》,演出劇場運用多項‘黑科技’,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創新性突破﹔在消費端,通過區塊鏈技術為兵馬俑文創產品生成‘數字身份証’,實現從設計到銷售的全鏈路溯源。”黃勇介紹,作為陝西省屬國有大型文化企業,去年以來,陝文投以“文化+、科技+、人工智能+、數字+”等為核心推動產業融合,進一步打通文化資源端、創意研發端、市場營銷端、消費體驗端,把文化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勝勢。
夕陽西下,長安匯通的數字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圖譜正實時更新﹔陝文投展示館裡,VR設備仍在演繹著古今對話。這兩家省屬國企的創新實踐,正是陝西國資國企創新答卷的縮影。
2024年,陝西省屬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61.2億元、同比增長9.9%,工業總產值8380.7億元、增長5.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44億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省屬國企加速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融合,助力陝西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陝西省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說。(馬盛楠、魏鑫、鄒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