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棗花鄉裡,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
人民日報看陝西 | 山峁綿延處,歲月寫新章

![]() |
延川縣田家川村。延川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
![]() |
民間藝人正在表演陝北說書《夸延川》。楊美蓉攝 |
![]() |
劉家溝窯洞民宿。延川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
![]() |
黃河峽谷地貌。張永峰攝 |
3368孔保存完好的明清及以前窯洞,7167孔近代窯洞……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傳統村落數量眾多、文化底蘊豐厚。延川縣高度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利用,積極編制保護發展規劃,加強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傳統村落風貌保護。2019年,太相寺村、甄家灣村等8個村落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22年,延川縣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
——編 者
有的嵌入山坳之中,有的依著山勢層層排列,有的集中在地勢舒緩的坡地上……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傳統村落與山巒緊密相連。在棗樹與槐樹掩映下,花牆石窯、蜿蜒巷道與一院院依勢而建的窯居共同構成頗具黃土高原風情的鄉村景致。
護老屋
村落重煥生機
“全是一座座黃的山峁或一道道黃的山梁,綿延不斷”,作家史鐵生曾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中這樣形容甄家灣村所在的青平川。甄家灣村依著這獨特的山勢建造了層窯疊院,共258孔97院,擁有陝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結構也最完整的古窯洞群落之一,歷史最悠久的窯洞可追溯到700多年前。
讓人印象深刻的村落不只是甄家灣村。“馮家坪的川,寺村的灣,馬家灣的巷巷串不完!”距離甄家灣村不遠的馬家灣村因迷宮般的大小巷道為人所知,村子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共有窯洞163孔。坐落於黃河畔,習慣在院落外擺放一盤大碾子的碾畔村,則留存著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物和黃河原生態民俗文化的痕跡。20世紀末,這裡得到了民俗文化學者的關注,從此走進大眾視野。
延川縣的傳統村落各具特色,如何有效保護成為關鍵。
“傳統村落承載著人們心中無法磨滅的故土深情。為了留住鄉村的韻味,我們堅持‘修舊如舊’原則,積極發動能工巧匠參與修繕工作。”延川縣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評委專家曹興盛告訴記者,延川縣成立了30人的“土專家”工作組,組建了500人的傳統工匠庫,並配套建立獎勵激勵制度,力爭最大程度還原村落的“原汁原味”,讓鄉愁有“鄉”可尋。在維修加固古窯洞時,院落裡的門窗、圍牆、大門、石磨、馬棚等一磚一瓦一木也盡可能完整地保護下來。
古窯青石,小巷老屋,煙火不息……如今,在地方黨委政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當地匠人等多方共同努力下,曾經瀕臨荒敗的傳統民居重煥生機。一座座古村靜靜躺在時光裡,講述著歲月靜好與歷史變遷。
辦影視
文化保護利用
在保護中尋求發展,在發展中實現保護。歷經歲月洗禮的傳統村落,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如何在當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對延川縣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要做到‘歷史的皮’‘現代的瓤’‘文化的魂’‘生態的根’。在保護歷史、復原歷史的基礎上,把它們利用起來,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延川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張修謙說。
憑借獨特的陝北建筑風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甄家灣村、馬家灣村等地成為紅色影視劇的熱門取景地。
“從沒有想到過,我這個年紀竟然還有機會拍電視劇哩!”談到參與電視劇拍攝的經歷,69歲的馬家灣村村民白志亮略顯興奮。
經過保護性修繕,復原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影視劇組的偏愛,也讓馬家灣村看到了“影旅融合”的發展新路徑。村民用閑置窯洞入股、村集體負責運營,馬家灣村打造了影視拍攝基地。“在最熱鬧的時期,4個劇組同時進駐拍攝。高峰期,村集體單日收入突破3000元。”延川縣賈家坪鎮副鎮長樊江華告訴記者。
甄家灣村村民張海芳同樣熱衷於群眾演員這份“兼職”,年近50歲的她已經參演了多部影視劇。隨著進村拍攝的劇組越來越多,她同時經營起了農家樂,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我做的農家飯很受歡迎,隻要有劇組來,天天有生意,2024年經營收入5萬余元。”張海芳說。
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建國大業》在內的30多個劇組選擇在甄家灣村進行拍攝取景,吸引超過6000名教師、學生以及文化工作者前來研學採風和考察創作。村內已建成14個院落共計64孔窯洞的民宿酒店,並且配備了停車場、污水處理站、游客接待中心等完善的配套設施。
“2024年,我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甄家灣村包村干部師文麗介紹。
富鄉親
產業串珠成鏈
曾經,七溝八梁一面坡的黃土高原地貌,造就了“黃河斗水,泥居其七”的景象﹔如今再來,此地已是綠植連綿,生機盎然。隨之復蘇的,還有坐落在黃河畔的劉家山村、碾畔村等村落,它們已經是當地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在過去,碾畔村村民主要依靠種植棗樹為生。如今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碾畔村古窯洞成了黃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場所。依托乾坤灣國家5A級旅游景區,黃河原生態民俗文化成了碾畔村的標簽,吸引眾多游客,村民紛紛辦起農家樂,開起民宿,日子越過越紅火。
“村裡百分之六七十的村民都參與到了鄉村旅游的建設中。”延川縣乾坤灣鎮碾畔村村干部陳琳說道,“搭上旅游業發展的這班車,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碾畔村的“老鄰居”是劉家山村,這裡旅游資源豐富,有清水灣、會峰寨、紅軍東征革命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等知名景點。劉家山村以旅游產業為主導,帶動村內民宿、紅棗等特色產業發展,還入股景區“穿越黃河”5D影院旅游項目,通過參與分紅進一步增強了集體經濟的實力。
“上河裡的鴨子下河裡的鵝,一對對毛眼眼照哥哥……”臨近劉家溝村村口,清脆的陝北民歌《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已然縈繞於耳畔。
根據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人生》曾在劉家溝村取景。“人杰地靈延川縣,出了名人說不完……”來到門牌寫有“高加林家”字樣的院落,隻見說書匠正盤坐在院內的大石板上,聲情並茂地表演著陝北說書《話人生》。而在門牌寫有“劉巧珍家”字樣的院落,也是圍滿了觀眾,大家正在為陝北道情《延川有個劉家溝》鼓掌喝彩。
劉家溝村因豐富的傳統民俗文化展示而引人注目。在這裡,游客可以現場觀賞釀酒、榨油、漏粉等傳統工藝,參與剪紙、傳統編筐等非遺手工藝品制作,品鑒陝北說書等特色文化演出,沉浸式體驗舞台劇表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旅游發展模式,激發了村民的積極參與,使得更多文化資源得以轉化為文化產業,將“指尖技藝”成功轉變為“指尖經濟”。
注重風貌傳承與活化利用,延川縣大力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著力建設“生活舒適的樂園,生態良好的田園,鄉愁記憶的故園”。
截至目前,延川縣先后打造鄉村旅游點16個,開發攝影寫生路線4條,活化利用傳統民居100余院,建成農家樂25家、民宿客棧10余家,發展傳統手工產業10家,開發非遺手工藝品20多個品種。
傳統村落的一院一牆如同時光的倒影,映射著過往的繁華,折射出如今的美好。一撥撥寫生團隊來了,一部部影視劇開拍了,一家家民宿生意火爆,一張張面龐笑意盈盈。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今古村之美眾人知。延川縣傳統村落將持續做好保護與開發,在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中迸發出更大潛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6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