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陝西段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等級面積達99.3%,漢丹江、嘉陵江出省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旗艦物種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分布范圍持續擴大——
共繪秦嶺保護同心圓

鎮安縣木王山森林公園(資料照片)。記者 許奧博攝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
初春的秦嶺,萬物復蘇。3月6日,在陝西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秦嶺山水工程”)的施工現場,林木補植工作正在進行。
經過2年多的建設,秦嶺北麓西安段廢棄的礦山重披綠裝、沖毀的河道再泛清波、撂荒的土地變成良田……
“以前的荒地現在種上了成片的蕎麥,每年5月和10月我們這兒就‘變身’蕎麥花海,成為網紅打卡地,我的民宿生意也越來越好!”藍田縣九間房鎮峪口村的雲澗凡塵民宿負責人李榮見証了秦嶺山水工程帶來的變化。
陝西牢記“國之大者”,堅持系統治山、條例護山、規劃管山、智慧控山,健全秦嶺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深入實施重點保護修復工程,扎實做好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作。
秦嶺已成為全國最綠的區域之一,是全國生態系統最完整、生態功能最全面、生態服務最優質的綠色碳庫、綠色水庫和生物基因庫。
守青山常綠
“出發!”3月4日9時,潼關縣秦嶺生態保護三級網格員胡司琦拿起無人機,記下疑似問題圖斑信息,和同事開始一天的巡查工作。
“今天有兩個任務。一是回頭看一處歷史遺留渣坡點位的恢復治理情況,二是核查一處亂排亂放問題。”胡司琦說。
在東桐峪峪道內,胡司琦飛起了無人機。
“你看,這處疑似亂排亂放的地方是一片空地,反饋問題不屬實。”胡司琦對記者說。
他立馬拍照上傳至網格員取証APP。這些佐証資料會同步上傳至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台,后台收到這些資料后,會將此問題圖斑作為合規圖斑存檔。
很快,無人機飛到了另一處圖斑位置,胡司琦反復查看,發現歷史遺留渣坡點位恢復治理良好。
問題的高效處置,得益於陝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天空地網”一體化監管體系的持續發力。
“我們通過‘天’——衛星遙感、‘空’——無人機、‘地’——監控視頻等手段,發現秦嶺問題線索,下發疑似問題圖斑核查任務給網格員。”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台圖斑監測負責人成曉英說,“網格員核實問題屬實后,對不能立行立改的問題,納入動態台賬,按照銷號辦法落實整改,形成從問題發現、反饋、整改到銷號的監管閉環。”
陝西形成省、市、縣、鎮、村多級聯動的“智慧管山”模式,實現對生產礦山、尾礦庫、水源地等重點對象的有效監管。
陝西系統治山的措施不止於此——
著力推進秦嶺典型受損森林生態系統修復試驗樣板基地和秦嶺濕地保護恢復示范推廣項目建設﹔加強秦嶺區域歷史遺留礦山治理,大力推進尾礦庫治理,規范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導秦嶺區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好環境讓牛背梁腳下的小山村朱家灣從綠水青山中找到了“致富密碼”,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選為最佳旅游鄉村。
在民宿當管家的村民聶文賢說:“現在,我不僅年年收房租,每月還能掙3500元工資,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2024年,朱家灣村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億余元、人均純收入3萬多元。
保碧水長流
寧強縣漢源街道漢水源村,逶迤俊秀的山嶺間,一泓清泉順勢而下。
這裡是漢江源頭,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的源頭。
3月2日一大早,62歲的漢水源村村民王開強像往常一樣提上垃圾袋、穿上紅馬甲,沿著河岸開始巡河……
作為漢水源村的民間河長,王開強主要負責玉帶河漢水源村段的日常巡查、垃圾清理、巡河員隊伍管理以及水源保護工作。
“這些年,我們退耕還林、關停養殖場,改造飲水設施和農村廁所。同時,禁伐、禁牧、禁污染企業落戶,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漢水源村黨支部副書記鄧啟嚴說。
如今,漢江源頭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Ⅰ類標准,水源涵養能力顯著增強。
秦嶺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
為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陝西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將治理與保護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治理與增收相結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採取預防保護、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等措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
安康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承擔著42個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的監測與分析工作。在業務室主任豆艷霞的顯微鏡下,漢江安康段蜉蝣與藻類的種類越來越多。
“更多清潔指示物種的出現是水質清澈且富含養分的象征,証明漢江安康段水生態不斷優化。”豆艷霞說。
近年來,陝西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江河湖庫管理保護機制,以實際行動當好生態衛士,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目前,秦嶺區域53個國省控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均保持在Ⅲ類以上,漢丹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
漢中市天漢濕地公園,一江秀水碧波蕩漾,飛鳥翩躚嬉戲﹔安康市瀛湖,群山如黛,碧水似鏡,游人像在畫中漫步﹔商洛市丹江河,河面波光粼粼、岸邊花團錦簇……一幅幅水清岸綠、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幸福畫卷徐徐鋪開。
護萬物生息
3月3日,隨著天氣轉暖,在佛坪縣108國道旁,一群金絲猴下山覓食、萌態十足,吸引行人駐足觀看,拍照留念。
隨著秦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金絲猴種群數量由2000年的4000余隻增長到目前的5900余隻。
秦嶺“大家庭”裡,有3800余種種子植物、580余種脊椎動物。其中,秦嶺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345隻、羚牛種群數量突破5000頭。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秦嶺成為我國17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之一和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
如今的秦嶺生機勃勃、萬物和諧共生。
為精准保護秦嶺生物多樣性,陝西不斷織密監測網絡。
近日,由陝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牽頭組建的研究團隊應用環境DNA靶向監測技術,初步摸清了朱鹮在陝西重點區域的分布及活動情況,填補了朱鹮乃至大型珍稀鳥類分子監測的技術空白。
“環境DNA靶向監測技術顯著提升了監測的效率和准確性。”研究團隊負責人說,團隊計劃今年用該技術監測羚牛在秦嶺的分布狀況。
陝西在秦嶺地區布設生態質量監測樣地並開展地面監測,累計完成190個典型樣地的監測。“多年連續監測顯示,秦嶺重點旗艦物種得到有效監測保護,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分布范圍持續擴大。”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秦嶺生物多樣性“家譜”不斷擴容:尖頭大吻鱥在秦嶺地區首次被記錄,廟王柳和遠東羊茅在秦嶺南坡首次被記錄,珍稀瀕危植物長序榆、翅果油樹、秦嶺冷杉經過人工繁育重回秦嶺南麓……
扎根秦嶺29載,西安市長安區灃峪國有生態林場鹿角河管護中心站站長姚輝對所在林場的一草一木如數家珍。
“秦嶺生態越來越好,巡山路上經常會遇到野生動物。去年,在去西坪溝巡護的路上,我們還看到了金錢豹。”談起這些,姚輝由衷欣慰。
巍巍秦嶺,悠悠祖脈。
陝西將始終扛牢保護秦嶺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記者 李欣澤 徐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