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從860萬畝到4.77萬畝

——榆林向最后一片流動沙地“宣戰”

2024年12月17日09:11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860萬畝到4.77萬畝

  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榆林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圖為位於毛烏素沙地腹地的靖邊縣紅墩界鎮白城則村一角(資料照片)。李旭佳攝

  冬日,在榆林北部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風沙草灘區,寒風呼嘯,人們在扎“草方格”,為流動沙地系上“綠圍脖”。

  快了!860萬畝流沙隻剩4.77萬畝了!

  榆林地處全國北方農牧交錯帶和阻止沙漠東移南進地理線,現有沙化土地1830.4萬畝,佔陝西省沙化土地的99.76%。幾十年來,榆林“北治沙、南治土”,將林木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6%,實現“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榆陽區7000畝流沙整治完成、神木市9800畝流沙整治完成……2024年,榆林市開啟“2.0”治沙版本,干部群眾攜手並肩、迎難而上,與不穩定的4.77萬畝流動沙地進行最后“決戰”。

  “點”上試驗

  飛播造林播撒綠意

  榆林治沙為何孜孜不倦?答案要從“根子”上找。

  榆林位於黃河“幾字彎”核心區。流動的風沙和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原,讓其成為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之一。

  歷史上,流沙越過長城南侵50多公裡,412個村庄被風沙侵襲壓埋……“千年的大樹連根拔,萬年的頑石亂翻滾”的景象是幾代榆林人的記憶。

  “榆林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治理難。1953年,陝北防沙造林局和無定河造林局成立后,榆林‘北治沙、南治土’荒漠化防治工作全面啟動。”12月13日,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立榮介紹,治沙初期,榆林總結出引水拉沙、搭設障蔽等方法。

  走進陝西林科院治沙所國家長期科研基地,空氣中彌漫著林木的味道。多年來,依托該基地,治沙所在榆林復制165塊萬畝以上成片樣板林,並保留了我國最早的飛播治沙試驗地。

  “流動沙區立地條件差、人工造林難度大,速度快、效率高的飛機播種應運而生。”陝西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石長春說,1958年,榆林開啟沙地飛播造林種草試驗,3年后失敗了。

  沒有科研積累!沒有先例可循!治沙所飛播團隊24年如一日,最終推出種子包衣等12項關鍵配套技術,使飛播保存率從不到1%提高到75.1%。

  “飛播造林推廣32年,解決了規模化治沙難題。目前,毛烏素沙地四分之三林草地的基礎都是飛播林。”石長春說,70多年來,治沙所引進800多個沙旱生植物種,推出40多套綜合治理模式,引領榆林成為國際沙漠治理典范。

  “線”上中試

  引育並重多元“追綠”

  今年,榆林治沙“功勛樹”樟子鬆被大規模栽植在海拔3900米的拉薩山區。

  榆林為何能把生態治理經驗“復制”到雪域高原?答案要從“一棵樹”講起。

  今年89歲的孫禎元是最早一批來榆林搞治沙科研的專業技術人員。

  “樟子鬆在零下50攝氏度的大興安嶺都能越冬,為啥在榆林不行。”當年,帶著這樣的問題,孫禎元深入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研究樟子鬆的特性。1964年,他成功將樟子鬆樹種帶回榆林。

  “當前,榆林已掌握樟子鬆育苗、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栽培技術,在沙區營造林230萬畝,並推廣到西北5省和拉薩南北兩山上。”石長春說,“樟子鬆的引種成功使得沙地生態系統形成針闊混交、喬灌草相結合的穩定群落,加速沙區林分向疏林灌叢草原頂級群落過渡。這也標志著陝西防沙治沙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在神木市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實驗室,“土專家”張應龍正和科學家們觀察從太空帶回來的長柄扁桃種苗組培情況。20多年來,他用科技治理荒沙42.8萬畝。

  “我要讓沙漠變成綠地,產生經濟效益,為群眾找出一條生態致富路。”張應龍說。

  近年來,榆林加大防沙治沙技術攻關力度——推廣抗旱節水造林、樟子鬆“六位一體”等適用技術,培育太空育種組培苗20多萬株,利用無人機精准投運苗木……

  “越來越多荒漠化科學治理模式推陳出新,榆林‘追綠’越來越多元化。”王立榮說。

  “面”上推廣

  全民行動共治“沙魔”

  測距鋪草、揮鍬埋草……前不久,隨著榆陽區馬合鎮最后一塊流動沙地穿上網格狀沙障“格子衣”,標志著榆陽區正式告別“流沙時代”。

  “截至目前,神木市、佳縣等地流動沙地已治理完成。當前的天氣不適合造林,部分縣區將於明年春天完成治理。”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總工程師馬志斌說。

  70余年治沙,榆林首創承包治沙政策,允許個人承包國有和集體大的荒沙荒地,涌現出石光銀、牛玉琴等一大批治沙英雄。他們不畏艱難的奮斗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榆林人續寫“綠色傳奇”。

  近年來,榆林開展“三年植綠大行動”“國土綠化五年行動”等治沙造林行動,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工程,構建起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的生態治理格局。

  “綠色家產”越來越豐厚——榆林建設各類經濟林400多萬畝,初步形成以紅棗、山杏、山地蘋果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框架,林草業和畜牧業產值達274.68億元﹔全省首家碳匯金融服務中心落地﹔榆陽區林業碳匯進入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

  “榆林以每年不低於4億元的投資額度、百萬畝的營造林規模推進生態建設。2020年以來,55家企業主動參與治沙造林,完成營造林111.71萬畝,投資達15.09億元。”王立榮說,全民行動共治“沙魔”的格局已形成。

  咬定青山不放鬆!當前,榆林正圍繞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生態空間,打造黃河“幾字彎”三北工程樣板區,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跡。(李旭佳 李志東)

(責編:孫挺、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