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陝西鐵路部門出“硬招”
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今年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要優化運輸結構,強化“公轉鐵”“公轉水”,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形成統一高效、競爭有序的物流市場。
陝西鐵路部門以節拍化生產、精益化管理為抓手,深化改革、創新模式、優化服務,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社會物流成本降低,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智”賦能提效率
“太給力了,隻需在電腦上按下‘探傷’按鈕,機器人就會自動調整探頭,從不同方向對輪對進行無死角探傷。”5月30日,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安鐵路局”)西安機務段檢修車間主任巨國平指著“新工友”——探傷機器人贊不絕口,“有了這些機器人‘工友’加入,單台機車探傷用時由2小時縮短至40分鐘。”
西安機務段檢修車間引進了探傷機器人,西安東車輛段檢修車間則進行了智能化改造。“目前,全段設備自動化程度達95%以上,檢修效率和能力實現雙提升,設備良好率達99.8%。”西安東車輛段段長王衛忠說。
以“數智”新技術提升工作效率。今年以來,西安鐵路局加大力度推廣應用智能化、自動化設備,打通生產流程中的卡點堵點:機務、車輛系統立足自身實際,加快生產流程與新信息系統的融合,構建全過程、全要素的現場控制體系﹔電務、工務系統建成4個工電專業現代化檢修基地,安裝智能倉儲架、工業機器人、自動拋丸機、自動傳輸系統等新裝備……
“現在有了拋丸機、噴漆房,隻需輕觸按鈕,便可自動進行拋光、噴漆作業,全程僅需8分鐘。”綏德工電段電務維修中心技術人員張永益說,“不僅提高了工效、工藝質量,還減少了粉塵油漆對工作人員身體健康的影響。”
創新模式降成本
西安鐵路局管內西安國際港站,中歐班列(西安)日均開行15列左右,為我國與歐洲各國架起一座互通有無、互利互惠的橋梁。
“通過實施‘區港一體化’監管新模式,出口貨物通關時間由1.6個小時壓縮至0.5個小時。集裝箱上安裝了北斗定位電子鎖,客戶可以像查詢快遞一樣查詢貨物運輸情況。”西安鐵路物流中心國際港營業部主任白寬鋒說,“我們還優化作業流程,開行境內外全程時刻表班列,壓縮班列運行時間。”
如今,平均100分鐘就有一趟中歐班列在西安國際港站駛出或抵達,西安國際港站成為全國中歐班列開行量最大的車站。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西安)開行已突破1000列,同比增長12%,單日開行量最高達18列。
節節攀升的數字背后,是西安鐵路局降成本、優服務的一項項舉措。
西安鐵路局加快完善現代物流體系,打造內外聯通、多方融合、智慧高效的現代物流網絡。今年以來,西安鐵路局已與27家企業簽訂物流總包合同,涉及貨物運量701萬噸﹔與20家企業簽訂運輸協議,涉及運量3202萬噸。
“6月15日零時起,全國鐵路將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調圖后,西安鐵路局開行的貨物列車將達212列,其中跨局貨物班列增加至41列。”西安鐵路局客運部劉桐飛介紹。
借此次調圖,西安鐵路局還將中歐班列(西安至德國杜伊斯堡)境內外全程時刻表班列開行頻次由之前的每周3列增加至每周7列,班列去程、回程均使用專用車次。屆時,中歐班列(西安至德國杜伊斯堡)境內外全程時刻表班列將成為全國開行最密集的全程時刻表班列。
自主攻關增動能
5月下旬,在臨潼西鐵教育培訓基地,180余名來自陝西鐵路一線的職工輪流走上講台介紹自主創新成果,120件創新成果涵蓋精益管理、運輸安全、設備檢修、工藝改革等多個方面。
“通過舉辦技術創新勞動競賽,調動職工的技術創新積極性、主動性,為加快構建鐵路‘六個現代化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西安鐵路局總工程師宋偉說。
今年以來,西安鐵路局圍繞安全生產難點,積極組織職工開展自主技術攻關,並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升自主保障能力。
自制減速頂注油“神器”隻需7秒就能完成注油,磁感應器測量輔助裝置將工效提高了3倍至4倍,遠程遙控集污泵房設備讓原有設備每日運行時長縮短8小時……眼下,在西安鐵路局生產一線,一大批職工的技術研發成果已投入使用,有效破解生產管理中的一些技術難題。
不僅如此,西安鐵路局強化技術創新,加強運輸生產領域信息化建設,實現生產作業過程有效管控、問題及時預警、結果自動反饋、整改追蹤閉環,實現車站基礎信息和應急預案實時動態可視化管理。
“以前,我們通過打電話掌握各站關鍵作業內容,用時長、效率低,現在,通過可視分布圖關鍵作業模塊,實時高效指揮監控關鍵環節。”漢中車務段安全生產指揮中心主任張敏介紹。(楊曉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