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漢調歌盛世 古韻發新聲 

2024年06月04日09:00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5月24日,安康市漢濱區城東小學,漢調二黃藝人在為學生表演。董劍南攝

5月24日,安康市漢濱區城東小學,漢調二黃藝人在為學生表演。董劍南攝

作為安康市極具辨識度的文化符號之一,漢調二黃經歷過輝煌,也曾面臨人才青黃不接、劇目鮮有出新、基層院團生存艱難的困境與挑戰。

近年來,安康市實施漢調二黃劇種保護工程,以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為主要陣地,在精品劇目打造、專業人才培養、宣傳推廣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推動漢調二黃藝術的振興和繁榮。

古韻悠長,生生不息。

隨著一批批戲曲新秀綻放舞台、一個個經典劇目常演常新,漢調二黃以鮮明的地域特色、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唱響在漢水之濱。

古韻悠長 雛鳳清於老鳳聲

漢江北岸,安康城區,漢江大劇院以“琴鍵錯落,漢水舞韻”的造型坐落於漢水之濱。5月23日8時,在這裡,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的演員們開始了一天的排練。

“你聽,它的曲調不同於南方的細膩柔情,也不似北方的豪邁剛勁,而是融合多地方言,帶有南腔北調韻味。”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院長袁小龍說。

漢調二黃距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明末清初時盛行於關中部分地區和陝南漢水流域,是漢水流域唯一擁有完整傳承和表演體系的劇種。漢調二黃曾產生過眾多班社,經典劇目迭出,名角層出不窮,深受群眾喜愛。

袁小龍介紹,作為漢水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漢調二黃曾盛極一時,經常一票難求。20世紀80年代,隨著群眾娛樂方式更加多元,傳統戲曲市場受到沖擊。“有時台上的演員比台下的觀眾還多。”袁小龍說,那時,安康漢劇團人才流失嚴重,漢調二黃許多行當已有失傳之虞。

新世紀伊始,安康市漢濱區提出要搶救漢調二黃劇種。劃撥經費保障演職人員工資,翻修劇院,開設漢調二黃童子班招錄學員……一系列保護舉措讓漢調二黃發展迎來了新機遇。

今年36歲的演員陳珊是2001級漢調二黃童子班招錄的學員。“我們‘朝五晚九’練功,穿插學習文化課。我登台演出的第一出折子戲是《三擊掌》,在裡面扮演王寶釧。到現在,這出戲我演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感受。”陳珊說,“傳承漢調二黃藝術,就像接過一把火炬,我要讓它一直燃燒下去。我會繼續打磨技藝,爭取登上更大的舞台。”

2006年,漢調二黃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劇團成員備受鼓舞。2011年,安康漢劇團改制為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承擔起文化遺產保護和劇種傳承的重任。

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2013年,漢調二黃童子班再次開班,設置了更加科學、精細的文化課和專業課。如今,這批學員已經進入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工作。

“未來,他們將成長為劇團的當家花旦、小生。漢調二黃的傳承,還得看這幫年輕人。”看著排練廳裡一張張年輕的面孔,袁小龍感慨萬千。

生生不息 “圈粉”更多年輕人

今年37歲的景亮是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的一名文武生。最近,他格外忙碌。除了要扮演《龍鳳呈祥》中的劉備、參與劇院演出的彩排,他還承擔漢劇歌舞《魅力安康》的導演工作。

在景亮看來,想把漢調二黃傳承好,導演、編劇、舞美設計等創作團隊人員至關重要。

景亮2010年進入北京舞蹈學院進修舞蹈編導專業,2023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進修戲劇導演專業。在進修學習過程中,景亮發現漢調二黃可以和民謠、說唱等音樂形式進行“碰撞”,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嘗試將流行音樂元素融入漢調二黃,讓傳統戲曲也能跟上時代步伐。看到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眼中的驚喜,我覺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景亮說。

在袁小龍看來,要傳承發展好漢調二黃,還得培養一批會聽戲、愛聽戲的觀眾。

近年來,安康市廣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推動漢調二黃演出進鄉村、進校園、進企業、進景區,為青年演員搭建展示平台的同時,讓更多市民游客近距離領略漢調二黃獨特的藝術魅力。

“五一”假期,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的演員現身漢濱區非遺美食文旅商貿活動季現場,將傳統漢調二黃融入歌舞,為游客帶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贏得不少歡呼喝彩。

“許多人沒去過劇場看戲。送戲進景區、進基層就能為他們提供一次和戲曲接觸的機會。”袁小龍說,不少觀眾在看了漢調二黃演出后產生了濃厚興趣。

校園也是漢調二黃普及和傳承的重要陣地。5月24日,漢調二黃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許世蓮和劇團老友來到漢濱區城東小學表演經典劇目、普及戲曲知識,收獲了不少“小戲迷”。

“通過這次活動,我對漢調二黃藝術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城東小學五年級三班學生劉曼茹說。

“戲曲進校園能讓學生充分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繼而逐漸愛上戲曲、成為‘戲迷’,甚至有機會成為相關從業者。”許世蓮說,當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充實進來,漢調二黃就有了蓬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加強保護 推動傳承發展

安康人民始終對漢調二黃懷有深厚感情。保護、傳承、發展好漢調二黃既是群眾的迫切期望,也是賡續歷史文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要求。

6月1日起,安康市首部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安康市漢調二黃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正式施行,為漢調二黃保護傳承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安康市人大常委會機關二級調研員鄒剛說,近年來,安康市和各縣(市、區)推進漢調二黃藝術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面臨一些挑戰。《條例》的實施對進一步弘揚安康優秀傳統文化,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怎樣立好這部法?

“在立法前期,安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與安康市人大常委會社教工委、安康市文旅廣電局等單位組成立法協作工作專班,赴西安、福州、安慶等地學習立法保護地方戲劇的優秀經驗,吸收借鑒各地在人才培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合理利用和創新發展等方面的好做法,並公開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最終形成了法規文本。”鄒剛說。

陝西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批准了《條例》。《條例》第五條明確了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漢調二黃藝術保護傳承發展中的相應職責,旨在形成漢調二黃藝術保護傳承發展的合力﹔《條例》第九條回應了漢調二黃藝術保護傳承發展中遇到的人才凋零、后繼乏力等問題,就專業人才公開招考招聘、人才培養、藝術宣傳推廣等方面作出相應規定﹔《條例》第十六條鼓勵在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推動漢調二黃藝術創新發展……

“《條例》注重實效,不搞大而全,條款簡潔、措施精准、特色鮮明。”安康市文旅廣電局副局長王曉紅說,《條例》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和基層實踐需求,將推動漢調二黃在新時代繁榮發展、綻放光彩。

為全方位、多形式做好《條例》的宣傳,推動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年6月至8月,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將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漢調二黃精品劇目巡演活動,讓廣大市民游客感受漢調二黃的獨特魅力和藝術風採。

“我們將以《條例》的施行為契機,堅持守正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加強漢調二黃藝術的挖掘研究,推出更多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精品劇目,把漢調二黃藝術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袁小龍說。(董劍南 齊珂雨)

(責編:孫挺、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