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彩線輕引“繡”千年

2024年04月16日08:50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彩線輕引“繡”千年

在秦繡小院,長安大學的留學生們體驗刺繡,感受非遺魅力。趙楊博攝

趙春潛心創作(資料照片)。

  當飛舞的彩線與奇思妙想交織碰撞,一件件生活氣息濃郁、富有藝術感染力、極具耀州地域特色的耀州刺繡作品,便在繡娘的巧手中驚艷亮相。

  耀州刺繡,這一古老而鮮活的民間藝術,多取材於身邊生活物象。聰慧的繡娘們運用虛實結合、色線復合等手法,繡出瑰麗多彩的世界,於一針一線中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十指春風,一繡千年。從一件件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刺繡作品中,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窺見耀州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

  植根於鄉土的民間藝術

  4月8日,位於銅川市耀州區沮河社區的秦繡小院繡房內,老式的紅漆木窗透進陽光。王麗麗身著棉麻中式上衣,戴著黑框眼鏡,坐在繡架前,飛針走線,神情專注,沉浸在刺繡的世界中。

  王麗麗是陝西省婦女手工藝能手、銅川市耀州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小院設有展陳室。在這裡,一張泛黃的舊報紙將參觀者的思緒拉回舊時光。1997年4月17日,陝西日報刊發《繡女情思》一文,講述了王麗麗的母親——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馮華榮的刺繡人生。

  王麗麗深情回憶:“我父親的工作流動性強。過年了,他就給我們寄兩件條絨衣服。母親心靈手巧,拿著針線,給衣服繡上小魚小草進行裝飾。我的書包和衣服上都有繡花。那時,刺繡在我心裡播下一粒種子,后來,在我的人生中扎了根。”

  王麗麗自幼隨母親學刺繡,后師從秦繡藝術大師、陝西秦繡代表性傳承人張漪湲和南通彩錦繡藝術大師王建華,專攻秦繡技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麗麗的作品《抓髻娃娃》,參加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獲優秀獎﹔《雅齋古韻》入選中國“薪火傳人”優秀作品集﹔《兔報吉祥》獲第五屆陝西旅游商品展示金獎……

  “刺繡可以裝扮我們的生活,是獨屬我們的‘奢侈品’。”在王麗麗看來,耀州刺繡得以千年傳承,在於源於生活。

  1997年到2016年,王麗麗在耀州區文化館工作。那時,她參與過非遺普查。走村入戶后,王麗麗發現,當地刺繡實用性非常強。挂件、門帘、被罩等用品,都有刺繡元素,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她打量很多人,發現他們從頭到腳都有針線活的痕跡。

  王麗麗說:“在刺繡的過程中,從構圖立意到行針運線,手藝人將情感、信仰和習俗融入其中,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滿了生命力。”

  秦繡小院是王麗麗父母的故居。王麗麗將小院修繕后成立了非遺傳承藝術工作室,接過母親的衣缽,開創屬於自己的刺繡人生。兩代“繡女”的藝術情思神奇地在同一處交匯,共同延續著耀州刺繡這一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瑰寶。

  個體的生命有限,但藝術的生命無限。一代代繡人,以勤奮與智慧、勇氣與倔強,推動耀州刺繡不斷融合創新,讓秦繡風韻傳承千年。

  一針一線的匠心堅守

  在耀州區春萌繡坊,一位“繡女”嫻熟地舞動手中的彩線,技法絲絲入扣。這位“繡女”便是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陝西省耀州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代傳承人崔萌。

  崔萌出生在刺繡世家。她的母親趙春不僅是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還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耀州刺繡的代表性傳承人,而她的外婆同樣精通刺繡。

  自5歲起,崔萌便與繡花針結緣。當時,她的母親開設了刺繡培訓班,年幼的崔萌覺得新奇有趣,便開始了她的刺繡之旅。她繡出的小雞栩栩如生,左鄰右舍都夸贊她心靈手巧。到了十幾歲,崔萌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刺繡作品,甚至在母親不在時,還能指導培訓班裡的學員。

  “我7歲開始跟著家人學習手工繡品制作。崔萌比我啟蒙還早,她在刺繡方面確實很有天賦。”趙春談及女兒時,滿臉驕傲。

  大學畢業后,崔萌雖然成了一名美術教師,但從未放棄對刺繡的熱愛。她敏銳地觀察到,蘇繡、蜀繡等早已名揚四海,而歷史悠久的秦繡卻鮮為人知。更令她擔憂的是,如今願意親手刺繡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崔萌下定決心,不能讓外婆和母親手中的技藝“斷掉”,要溯源並傳承記憶中的秦繡。

  為此,崔萌不斷探索研究,痴心於創作,創新針法,豐富題材。她的作品逐漸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在古朴的文廟街耀州區非遺傳習坊內,崔萌的刺繡作品《絲路之魂》引人注目。整幅作品僅使用了5種顏色的桑蠶絲線,卻運用了50余種針法,凸顯出秦繡針法多變、裝飾性強的特點。作品生動地展現了大漠的變幻莫測、鐘樓的拙朴典雅,以及盛世長安的恢宏氣象。

  在這幅作品中,17名女性的著裝式樣相同,但圖案各異、紋飾多變﹔21隻駱駝形態相似,卻因針法不同呈現出各異的紋理。

  崔萌解釋說:“秦繡的針法千變萬化。在這幅作品中,17名女性和21隻駱駝,都採用了不同的針法。即使是同一種顏色的絲線,也會因為繡針的走向、針腳的疏密以及觀察角度的變化,呈現出深淺不一的效果。”

  為了將刺繡與銅川文化相結合,崔萌於2012年花費半年時間繡成了《坐虎針龍圖》,作品取材於銅川的歷史文化故事。在這幅作品中,她使用了極細的絲線,並將其拆分成十幾股,運用了單錯、雙錯等十幾種針法。作為土生土長的耀州區人,能夠繡出代表銅川文化的孫思邈形象,傳播藥王文化,崔萌深感自豪。

  每一針、每一線都蘊含著崔萌的深情厚意。她說:“刺繡需要靜心、恆心,是一門慢工出細活的藝術。”為了專注於刺繡,崔萌常常犧牲自己的休閑時間。每當周末和節假日,朋友們在朋友圈晒旅游照片時,她卻在工作室裡埋頭刺繡。

  憑借精湛的技藝,崔萌榮獲“陝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她的刺繡作品也頻頻斬獲大獎。其中,《永樂宮壁畫》入選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並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荷韻》被陝西師范大學永久性收藏。

  對崔萌來說,刺繡早已融入血液。她謙虛地表示:“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但刺繡卻給了我很多。我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

  流淌在小院的傳承時光

  3月20日,長安大學的30名留學生來到王麗麗創辦的秦繡小院,開展“繡覓覽芳華”主題研學活動。

  這些學生來自津巴布韋、巴基斯坦、越南等國家。在小院門口,王麗麗向大家展示了龍頭帽,並講述了其背后的美好寓意。

  “我每天要做8個小時,整整做了10天,才做成這一頂帽子。”短短一句話,便讓在場的學生對非遺“守藝人”心生敬佩。大家爭相試戴龍頭帽,一邊欣賞,一邊拍照合影。

  來自越南的留學生阮青山興奮地說:“銅川的刺繡體驗,讓我更加珍惜和尊重這一傳統工藝。我意識到,刺繡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承。它代表著人們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自巴基斯坦的馬奇表示:“這是一次難忘的體驗,深化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每項活動都引人入勝。我領略了秦繡小院所承載的多樣傳統藝術之美,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不朽魅力。”

  小院能讓大家領略非遺魅力,是王麗麗最幸福的事。

  “我當年參加非遺普查時,發現許多老藝人繡的東西非常精致,但是存在‘人亡藝絕’的現象。老藝人畢生的積累很重要。他們用一生為社會留下珍貴的寶藏,讓我們從中看到以前人們生活的模樣,斷掉很可惜,我們應該做好傳承。”王麗麗目光炙熱,“我在2018年端午節那天創建了秦繡小院,逐漸吸引西安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等省內外高校師生到小院來學習秦繡技藝。我心裡樂開了花,覺得刺繡有可傳承的人了。”

  王麗麗精心設計課程,提前做好適合學生上手實踐的小樣、模具,並設計好紋飾,配好線。“拋香包、結線緣”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年輕人零距離體驗非遺,盡興而歸。

  “接下來,我想創新針法,還想出一本工具書,系統整理所學,盡己所能做好非遺傳播與推廣。”王麗麗說。

  趙春從事耀州刺繡技藝50余年,專業研究耀州刺繡技藝20余年,不久前被認定為我國第一批鄉村工匠名師。對於秦繡的傳承,趙春同樣不遺余力。她進校園、下鄉村,每周堅持授課,累計培訓學員2000余人。

  “刺繡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我會一直繡下去、講下去,直到繡不動、講不動的那天。”趙春說。

  在創作之余,崔萌注重培養青年人才,不定期舉辦秦繡培訓班,免費傳授技藝。她先后培訓秦繡學員1300余人,帶動銅川及周邊地區的農村留守婦女學習秦繡,為她們提供謀生的手藝。

  對於如何推動耀州刺繡發揚光大,年輕的崔萌有很多想法。她說:“我們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到農村社區免費培訓,搭建平台讓婦女在家刺繡,按件計費。我們還給耀州刺繡融入新元素,做成圍巾等精美的伴手禮……”

(責編:鄒星、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