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保護微訪談
魏瑋: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秦嶺水生態保護治理路徑

長安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博士、副研究員魏瑋。受訪者供圖
“秦嶺作為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供水量佔南水北調中線總調水量的70%,已成為京津冀豫沿線地區用水的重要支撐,在水資源儲備、調節以及跨區域調配等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日,圍繞秦嶺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變”“治”“策”,記者採訪了長安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博士、副研究員魏瑋。她表示,近年來,陝西將水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開展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系列工作,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維護生態安全,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在秦嶺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中取得顯著成效。
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戰略性水資源保護區。秦嶺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分帶明顯、垂直帶譜完整的復雜生態系統,肩負著黃河和長江流域水生態安全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秦嶺山脈主脊海拔平均2000-28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山體對水汽具有顯著的阻滯作用,阻擋南方水汽北上,也有效阻隔了北方寒流南下。同時調控著南北方降水,大量水汽轉化為降雨,通過地表入滲補給了地下水,而地下水又通過地下徑流補給了地表水,最終實現‘三水’頻繁的轉化。”
魏瑋介紹,秦嶺擁有豐富的降水和地下水資源,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決定了上游的秦嶺是流域水資源的形成區,中游的山前洪積扇和沖積平原地區是水資源的徑流轉化區,下游的渭河和漢江干流是區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匯集區。
“秦嶺水資源儲量220多億立方米。其中,秦嶺北麓水資源儲量約40億立方米,是渭河流域的主要補給水源區及關中城市群重要水源地。秦嶺南坡水資源儲量182億立方米,約佔陝南水資源總量的58%。茂密的植被生態系統在截留雨水、涵養水源、平衡水資源時間上分配不均,改善水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魏瑋說。
位於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許家溝水庫。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供圖
近年來,陝西深入實施退耕還林(草)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等﹔統籌生態污染治理、環境風險管控和環境質量改善,嚴守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生態紅線,在重點河流、河段以及重點水功能區開展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卓有成效,水生態系統穩步恢復,水源涵養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談及秦嶺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魏瑋提到,目前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與經濟發展動力並存,經濟社會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的沖突加劇。
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但有限的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70%集中在汛期。“無論是水環境容量,還是水資源可利用量,與區域人口、產業集聚度和未來發展需求不相匹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用水量不斷增加,易引起部分地區水資源開發潛力趨近上限。”在魏瑋看來,水生態恢復受水資源的限制,這也將成為該區域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最主要限制要素之一。
對此,她提出,從國家和區域層面建立流域協同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生態補償和共享機制。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互動和生態管控合作,從流域尺度科學規劃水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和效率,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轉型,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路徑。
“另外,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區域性、結構性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魏瑋在採訪中談到,由於歷史上森林採伐、礦產開發等人為因素,及氣候變化及和地質環境影響,引起秦嶺水土流失,水源涵養能力下降﹔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污染風險加劇,對飲水安全與食品安全構成威脅。流域治理中過度硬化河道和河岸,影響了河流的連通性,同時引起水體自淨能力降低,水質下降﹔河流生態基流不足,水環境持續改善具有一定壓力。
“這就需要開展專項治理,實施水污染防治,強化污染風險管控﹔以生態措施治理河道,強化雨洪資源調蓄能力,保障河流生態基流。”魏瑋說。
西安市翠華山風景區。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供圖
如何開展系統生態保護與修復,讓“中央水塔”綠水永續?魏瑋從3個方面提出建議。
在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方面,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和協調有序的國土開發保護格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區域統籌、綜合治理,構建流域立體化生態監控體系。
在重點污染源治理方面,從源頭控制水土污染,加強農田整治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村廁所革命”建設。
在提升污染風險管控方面,加強重點工業點源水污染物減排與重點行業地下水污染風險防控﹔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實施水資源集約節約與循環分級利用,從而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
“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系統性科學問題,涉及多學科相互交叉,需要跨學科研究。”魏瑋表示,隻有依靠科學,圍繞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和關鍵技術瓶頸集智攻關,確保秦嶺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小、性質不改變、資源利用不超限,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