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解讀|2023年陝西六大考古新發現

2024年02月03日08:44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23年陝西六大考古新發現

清澗寨溝遺址寨塬蓋夯土建筑(資料照片)。

清澗寨溝遺址寨塬蓋夯土建筑(資料照片)。

韓城陶渠春秋京邑遺址M16平面正射影像(資料照片)。

韓城陶渠春秋京邑遺址M16平面正射影像(資料照片)。

寶雞下站遺址出土的“密”字陶文陶片(資料照片)。

寶雞下站遺址出土的“密”字陶文陶片(資料照片)。

  漢唐漕渠與昆明池遺址出水口交匯處。 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供圖

漢唐漕渠與昆明池遺址出水口交匯處。 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供圖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墓地西半部全景。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墓地西半部全景。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

神木楊家城城址(麟州故城)內城南門址。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神木楊家城城址(麟州故城)內城南門址。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2月2日,由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指導,陝西省考古學會主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承辦的“2023年陝西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清澗寨溝遺址、韓城陶渠春秋京邑遺址、寶雞下站遺址、漢唐漕渠與昆明池遺址考古(2012—2023年)、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墓地、神木楊家城城址(麟州故城)入選。

  2023年,陝西考古碩果累累。這些考古成果凝聚著考古工作者的心血,為探索中華文明的絢爛圖景撥開迷霧。

1 清澗寨溝遺址

揭示商代晚期陝北地區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

  清澗寨溝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解家溝鎮寨溝村,在這裡發現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鑄銅遺存、一般居址點等不同功能的遺跡密集分布在相鄰的山峁上,遺存密集區佔地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其遺存豐富、要素齊全、規模巨大,凸顯出商代北方黃土梁峁地帶方國中心聚落遺址“多峁一體”的分布特征。

  2022年6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市、縣相關單位組建清澗考古隊,以寨溝遺址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收獲:發現黃土丘陵地區規模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及陶范等鑄銅遺存,首次發現殷商文化圈以外數量最多的甲字形大墓和雙轅大車。

  清澗商代考古發現是近年來商代方國考古的重大突破,為幾十年來黃土丘陵地區不斷出土的銅器群找到了明確的考古背景。大量車馬遺存的發現為探索我國馬車的出現與車馬埋葬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關鍵証據。清澗寨溝遺址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兵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與殷墟高等級貴族墓葬物質文化相同,金耳環、蛇首匕、陶器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黃土丘陵地區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強烈影響。

  清澗商代考古的最新發現,揭示商代晚期陝北地區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為探討陝北地區商代方國政治地理結構、了解殷墟時期中原與邊陲地區文化交流與互動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

2 韓城陶渠春秋京邑遺址

春秋早期的“京”邑

  陶渠遺址位於韓城市芝陽鎮陶渠村東北、西趙庄村西,跨芝水河南北兩岸。2020年5月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韓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對該遺址開展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工作。

  通過3年多的工作,考古人員基本摸清了陶渠遺址的年代、布局、結構、內涵等。陶渠遺址春秋時期遺址面積約80萬平方米,遺址北部以東西向壕溝為界,發現有高等級居址區、普通居址區、大型墓葬區、中小型墓葬區等。

  2020—2023年陶渠遺址的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3個區域:陶渠遺址中部的高等級建筑區﹔陶渠遺址大中型墓葬區﹔芝水河南岸西趙庄小型墓葬區。目前共發現9座“甲”字形大墓,已完成8座“甲”字形大墓、7座中型墓的發掘,“甲”字形大墓墓道中均埋葬有數量不等的車馬,最多的埋葬了7輛﹔在大中型墓葬中發現殉人現象的比例很高。

  綜合墓葬的年代、葬制葬俗以及“京”字銘文等,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陶渠遺址的性質為春秋早期的“京”邑。陶渠遺址是繼梁帶村芮國遺址之后又一處可確定的春秋早期畿內封邑遺址。此次考古發掘明確了遺址的布局、結構和內涵,為研究春秋早期畿內封邑提供了標本,為全面、立體復原京邑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對研究周代的分封制、政治地理有重要意義。

3 寶雞下站遺址

為研究秦漢時期祭天禮制及其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寶雞下站遺址位於寶雞市陳倉區磻溪鎮下站村,地處秦嶺北麓渭河南岸的台塬之上。遺址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共發現祭祀坑1400余座。2020年至202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陳倉區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下站遺址進行了3次主動性考古發掘,清理灰坑數十座、半地穴房址3座、各類祭祀坑99座。祭祀坑按形制和坑底埋藏物的不同可大致分為長條形祭祀坑、長方形祭祀坑和洞室祭祀坑3大類。

  除玉人、玉琮、玉璜祭祀玉器組合及大量金、玉、銅質車馬器,銅弩機、箭鏃等兵器外,寶雞下站遺址還出土了玉圭、玉璧殘件、玉璋殘件等其他玉器和“密”字陶文陶片、錢幣、鐵質農具以及雲紋瓦當、文字瓦當、磚瓦等建筑構件。

  畤祭是秦代的祭祀傳統。秦漢兩代在雍地先后設立五畤進行祭祀,史稱“雍五畤”。寶雞下站遺址的祭祀遺存數量龐大、內涵豐富,與雍五畤之一的密畤在位置上有唯一對應性。遺址出土的“密”字陶文,進一步明確了下站遺址即為密畤所在地。密畤於公元前672年建立,西漢末年被廢,前后延續使用時間長達600余年。寶雞下站遺址作為目前國內發現的先秦至西漢時期性質最為明確、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國家祭天遺存,為研究此階段祭天禮制及其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4 漢唐漕渠與昆明池遺址考古(2012—2023年)

周人“南水北調”解決鎬京用水的重要工程

  2012年至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對漢唐昆明池遺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勘探,從2019年開始先后對6個關鍵節點展開重點發掘。

  考古確定了漢唐漕渠與昆明池進水區、出水渠道,進水均來自一條從秦嶺石砭峪而下、后在香積寺西折到西甘河村西、再北流至石匣口村的人工河。石匣口村西側形成一較大面積的進水區,石匣口村東側分布的數個取水口將來水注入漕渠、昆明池,多余之水通過昆明池池岸西側的溝渠排入灃河。考古人員確定了昆明池池岸位置與池深,昆明池的北岸位於今豐鎬村南高地,人工夯筑而成,池最深不超過3.3米﹔確定了滈水及鎬京東、南界,昆明池池底發現一條長約4200米的位於鎬京遺址東、南側的西南—東北向溝渠,研究表明該溝渠當是鎬京的東界、南界。據文獻記載,該溝渠應是周人“南水北調”解決鎬京用水的重要工程。

  作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漢唐時期水利工程考古項目,漢唐漕渠、昆明池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從考古學上確定了攸關漢唐都城糧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漕渠渠首及部分渠線,發現了與文獻記載一致的漕渠與昆明池間的溝渠聯系,清晰而明確地揭示出漢唐時期國家水利工程的宏偉面貌,滈水及周都鎬京東界、南界的確定是周代水利與都城考古的重要發現。

5 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城墓地

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地區墓葬形制演變的見証

  北城墓地是北朝隋唐時期的高等級墓葬群,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十六國北朝隋唐時期規模最大的長期使用的獨立墓園,位於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北杜街道北城村原村址。2021年至2023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此開展考古工作,已發現墓地圍溝1處、墓葬200余座,圍溝內面積8萬余平方米。圍溝內墓葬規劃有序,排列整齊。

  考古工作發現的東北部38座十六國墓葬呈四列分布,是近年來關中地區十六國墓葬最集中的一次發現。在其中一座墓的墓室內發現的土雕仿木建筑造型,是十六國墓葬中罕見的形式。在十六國墓的南側及西側,等距離布置五列101座北魏至西魏墓葬,出土有北魏“太和十三年”紀年墓志磚、西魏“大統十五年”紀年墓志磚。北周及隋唐時期的墓葬主要分布在圍溝內西側,116座墓呈四列有序排列。

  北城墓地的發掘,對研究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地區墓葬形制演變和墓地規劃設置及管理制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研究十六國北朝隋唐時期北方地區政權頻繁轉換、少數民族群雄並起這一復雜歷史背景下長安地區的人群構成、文化融合過程等具有十分重大的啟示作用。墓地內各時期的墓葬形制及隨葬品則隨著時代的演進逐漸產生變化,反映了十六國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逐漸融合的進程。

6 神木楊家城城址(麟州故城)

北宋控扼西北、抵御遼夏的重要屏障

  楊家城城址(麟州故城)位於神木市店塔鎮楊城村西北側的黃土梁峁區域。近年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楊家城城址取得重要考古收獲。

  考古工作發現一座“北城”,城內所見遺物多為宋金時期。考古人員發現楊家城城址由東城、內城、西城、北城四座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城垣組成,城內面積約70萬平方米,四座城垣當非一體而成。

  此外,考古人員在楊家城城址周邊還發掘了北宋番將高世忠家族墓地,征集到北宋秉義郎徐德墓志等遺物,表明楊家城城址為北宋時期一座重要城址。瓮城內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角各坐落一組建筑。考古發現瓮城內擁有一套完備的儲排水系統。此外,楊家城城址還出土了數量龐大的遺物,包括瓷器、陶器、石器、建筑構件及錢幣等,陶瓷器顯示的唐宋時期特征較為典型。

  城牆高大厚實、多重城垣設防、兵器數量較多以及出土“官”字款磚瓦、漏澤園墓志等說明楊家城城址是一座唐宋時期的重要官修城址,軍事性質尤為突出。結合地望、文獻以及相關文字性遺物考証,楊家城應為唐宋時期之麟州城,是北宋控扼西北、抵御遼夏的重要屏障。(記者 趙茁軼 張琪悅)

(責編:賈凱璐、鄧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