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

2024年01月08日09:48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

2023年12月25日,城固架花非遺工坊負責人丁茹(右二)向繡娘傳授技藝。甘甜攝

2023年12月25日,繡娘們正在工作。甘甜攝

城固架花非遺工坊裡的繡品。 甘甜攝

1月4日中午,城固縣董家營鎮湖廣營村村民程玲玲家的小院染上一片金色。

吃罷午飯,程玲玲坐在院子裡,左手拿布,右手持針,繡花針來回穿梭,五彩繡線上下翻飛。沒多久,寓意幸福平安的石榴圖案就在白色底布上輪廓初現。

“村中許多姐妹把繡花當事業,干農活休息時繡兩針,吃完飯后繡兩針,陪孩子做作業時再繡兩針,繡品還有人收購。”說話間,程玲玲手中的活計沒有停,不時埋頭飛針走線。

程玲玲所說的繡花,便是城固架花。城固架花是中國民間刺繡的一種,被譽為“立體的水墨畫,民俗的活教材”。在城固,一代代“守藝人”堅守傳承,不斷創新,讓架花這一凝結著群眾勞作生活點滴的傳統技藝不斷提檔升級,迎來新發展,產業化道路越走越寬,“指尖技藝”正轉變為“指尖經濟”。

● 傳統技藝“被看見”

提起架花,人們也許會納悶,既然是刺繡的一種,為何名字中沒有“繡”字,這到底是哪一種刺繡?

“不同於其他刺繡技藝,架花重‘架’。”城固縣文化館非遺部部長張清華說,傳統架花以白土布作底,用針將棉線挑繡在底布經緯交織的網格上,圖案造型有團花、折枝花、盆花、花蝶、果卉等,傳遞著民俗風情,反映了陝南地區的農耕文化。

“經專家考証,架花歷史十分悠久。”張清華告訴記者,一是繡品造型圖案中的草紋和雲紋,留有象形文字的痕跡﹔二是其針法同編織繡很接近,而編織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明清時期,城固婦女幾乎人人都會挑花刺繡。20世紀50年代,架花仍是女子的陪嫁品。

奔流向前的時間長河裡,架花曾黯然失色。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其傳承陷入困境,特色針法幾近失傳。

當時,翟培德是城固縣文化館的一名美術干部。在一次民間普查中,他同架花“一見鐘情”,發現了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萌生出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技藝的想法。“要了解架花,首先得弄清它的淵源,熟悉它在漫長歲月裡經歷的種種。”

得到城固縣文化館全力支持后,翟培德開始收藏老繡品。他騎著老式加重自行車,肩背舊挎包,餓了,啃幾口老伴兒烙的餅,渴了,就到溪邊捧點水喝……在田間、進農家,翟培德遍訪架花老藝人,將老繡品悉心收集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翟培德先后收集了300多件老繡品,整理並掌握了架花幾近失傳的多種針法,對圖案造型的內涵進行闡釋,並把研究成果整理成冊。

一位架花老藝人去世的消息使翟培德有了更深思考:隨著時代變遷,老藝人越來越少,且大多不再從藝,把架花技藝傳下去,要培養新人。

就在翟培德找門路的時候,一個好機會擺在了他的面前。

當時,漢中市一家旅游公司要到福建省廈門市參加藝術展覽,將架花選為展品,需要一定數量的繡品。在翟培德的推動下,城固縣文化館出資舉辦培訓班,在全縣范圍內招收有繡花基礎的學員,通過培訓提升他們的技藝,為參展做准備。

“小時候看著家裡老人繡,我就跟著學,但一直沒有精進技藝。”培訓班學員蘇煥美說,通過培訓,她不僅弄清了架花圖案造型的內涵,還學會了特色針法。培訓結束后,她一直同翟培德保持聯系,學習架花技藝。

培訓班取得了可喜成果。70件學員作品如期參展,被觀展者爭相購買,優秀作品還被城固縣政府作為禮品贈予國際友人。

此后多年,翟培德步履不停,埋頭從事與架花相關的工作。

2004年,城固縣文化館拿出翟培德收集的部分繡品,參加全省民間美術觀摩展,獲得傳統類一等獎﹔2007年,城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正式開展,架花被列為重點保護內容﹔2009年,城固架花被列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堅守和智慧,讓傳統技藝撣去了歲月灰塵,重現熠熠光彩。

● 繡出幸福新生活

從小巧的手帕到全套床上用品,從日常的手提包到精美的布藝擺件,都繡著寓意吉祥美好的圖案,有的淡雅古朴似水墨畫,有的色澤鮮亮似油畫……城固架花非遺工坊裡的繡品令人目不暇接。

“要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喜歡。”工坊負責人丁茹表示。身為80后的她,為架花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打小我就和奶奶學習架花技藝。一條繡花方巾、一個背包,有架花點綴,就好像有了生命力。”無意間在古玩市場看到的老繡品讓丁茹眼前一亮,兒時埋藏於心中的情愫,像一粒種子迅速萌發,她毫不猶豫地開始收藏老繡品。

2016年,因想了解部分架花圖案的寓意,丁茹去請教翟培德。在翟培德的介紹下,丁茹同已是市級非遺項目城固架花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的蘇煥美結識。

深入交流后,兩人都覺得該為架花發展出一份力,決定攜手投身架花事業。

丁茹拿出經營園林公司掙的錢,把架花培訓課開在城固的農家院落,由蘇煥美對學員進行培訓,免費提供繡線、底布等材料。

“最初,我們只是打算讓大家多學一門手藝,學會后大家可以賣繡品補貼家用。但很多人做的繡品卻無人問津。”丁茹說。繡娘的難,丁茹看在眼裡,她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沒人買我就自己收!”

2019年,丁茹成立了架花非遺工坊,把滯銷繡品全部收購。為了打開銷路,她參加各類研討會、展銷會,開發旅游產品,但依然有許多繡品賣不出去。工坊成立頭一年,就虧了30多萬元。

“我要幫繡娘實現賺錢顧家的夢想。”丁茹沒有氣餒,仍帶著姐妹們的希望尋找銷路。

在丁茹看來,政府的扶持真正幫助她擴大了銷路。為了更好地推介非遺特色文化產品,借助蘇陝協作的契機,城固縣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辦了“陝西非遺城固架花南通展”。丁茹帶著繡娘們的作品參加了展覽,受到專家和群眾的廣泛關注。

從那以后,城固架花知名度進一步提升,不少客商主動聯系丁茹,訂單越來越多。

為了讓繡娘獲得穩定收入,工坊同繡娘簽訂了長期訂單合同,以高於市場價20%的價格收購繡品。

“在家繡個手提包、小手帕,就能掙錢。”城固縣沙河營鎮張家嘴村村民王俊舒生完孩子后辭職在家,沒有收入來源。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架花,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就來到工坊學習。簽約后,她月均收入2000多元。

目前,有500多人同工坊簽約,個個都能增加收入。

城固縣文化館館長汪蛟表示,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的運作,讓架花這一非遺項目“活”起來,也讓勤勞的繡娘實現“家門口就業”,用一針一線繡出幸福新生活。

● 未來可期的非遺品牌

2022年,城固架花非遺工坊繡品訂單總額達70萬余元﹔2023年,訂單總額近140萬元。良好的銷售勢頭,讓丁茹開心不已,更讓她驕傲的是,工坊的繡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國門,遠銷海外。

“繡品主要銷往新加坡和英國,賣得比較好的是手帕這類小物件,一個月能賣2000多件。繡品銷往海外,打開了我們的思路和眼界。”丁茹說。

漢代使者張騫用鑿通西域的偉大遠行,加快了東西方文明的互動交流,被譽為古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城固既是張騫的誕生地,也是其歸葬之地。

“開拓精神是張騫留給家鄉人民的精神財富。”丁茹說,“幾千年前,張騫徒步開拓外面的世界,如今,我們依托電商思維讓非遺產品沿著‘一帶一路’遠銷海外。”

丁茹告訴記者,目前,工坊正努力開辟國際市場。搭乘“一帶一路”的東風,物流越來越順暢,市場不斷拓展,海外訂單越來越多,架花也被更多人熟知、認可。

設計理念如何推陳出新,針法圖案如何再梳理創新,繡品與現代生活如何更好融合,等等,這些都成為架花發展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受地域限制,傳統架花以黑、白、藍為主色調,色彩不夠豐富。在嚴格遵循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我們大膽用色、創新架花圖案,打造出具有架花元素的特色產品,賦予傳統架花更為現代的表達方式。”丁茹說,未來,要設計推出更多文創產品,特別是要以架花為載體,講好張騫和絲綢之路的故事,還要擴大生產規模,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開展架花刺繡體驗等特色活動。

城固縣對架花發展高度重視,正探索開展繡娘職業能力考核,對合格繡娘頒發資格証書,提升繡娘就業創業能力。同時,城固縣加強宣傳推介,積極組織架花技藝進校園、進景區等文化活動,推動更多繡品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煥發新活力。(甘甜 馮詩潔)

(責編:鄒星、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