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聆聽非遺傳承的時代新聲

2023年12月05日08:51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聆聽非遺傳承的時代新聲

  

11月29日,平利縣文化館上演的平利弦子腔。

  群山蒼翠,碧水微瀾。巍巍秦巴山孕育了別具一格的藝術文化,湯湯漢江水澆灌出無數燦爛的非遺之花。

  初冬時節的安康,茶山依然翠綠,空氣中彌漫著茶花的馨香,晨霧中傳來裊裊歌聲:“上茶山喲依兒呦,姐妹採茶呀心喜歡哪,喲依兒喲,山山飄清香,處處好茶園……”

  安康市位於陝西最南端,地處秦巴腹地、漢江之濱,三秦、荊楚、巴蜀等文化在此交融,催生了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1月27日至30日,在安康採訪的幾日裡,記者被這裡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所感染,在漢調二黃、紫陽民歌、平利弦子腔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中,聆聽非遺傳承的時代新聲。

  讓漢調二黃更好地傳承發展

  11月27日下午,在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演員們正在認真排練漢調二黃現代戲《激戰牛蹄嶺》。

  漢調二黃簡稱漢劇,是陝西的第二大劇種,自明代萬歷年間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國粹京劇聲腔的主要來源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安康市不斷提升漢調二黃的保護和傳承水平,在非遺文化傳承中融入時代氣息,推陳出新。《激戰牛蹄嶺》就是一部紅色革命歷史題材的現代戲,根據牛蹄嶺戰役創作,展現了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安康牛蹄嶺與國民黨軍隊激戰的場景,刻畫了人民英雄不畏犧牲、敢於斗爭的高尚品格。

  今年10月4日,《激戰牛蹄嶺》在銅川市耀州區文化藝術中心上演,參評第十屆陝西省藝術節“文華獎”,最終榮獲文華優秀舞美獎。

  青年演員馬寶杰說:“這部戲我們從今年3月開始排練,其中有很多場武戲,練習中不少人腳部受傷。但大家懷著對戲劇的喜愛,克服困難,堅持了下來。”

  作為土生土長的安康人,馬寶杰從小對漢調二黃耳濡目染,產生濃厚興趣。2013年,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與安康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辦學,面向全市招錄了65名漢調二黃學員,學制8年。馬寶杰便是其中一員。他說:“我會在戲劇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讓漢調二黃更好地傳承發展。”

  安康漢調二黃研究院院長袁小龍介紹,近年來,他們先后排演了《牆頭記》《五女拜壽》《楊門女將》等10余部大戲,在中國戲劇節、陝西省藝術節榮獲優秀劇目獎、優秀導演獎、優秀表演獎等獎項。袁小龍說:“相信隨著安康漢調二黃立法保護工作的開展,這門劇種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讓更多人愛上紫陽民歌

  “郎在對門哎唱山歌喂,姐在房中哎織綾羅哎……”

  11月28日,記者剛走進紫陽縣民歌漢劇藝術研究中心,就聽到樓上傳來《郎在對門唱山歌》的歌聲,這是一首典型的紫陽民歌。

  今年72歲的夏清華是紫陽民歌省級非遺傳承人。他說:“紫陽民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藝術瑰寶,扎根在漢江兩岸的沃土中,是勞動人民激發勞動熱情、傳遞男女情感、增加生活樂趣的重要方式,藏量極為豐富,目前發現的曲目已有5000余首,體裁包括號子、山歌和小調幾大類,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風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種。”

  2006年,紫陽民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陝南地區傳統民歌的代表性曲種,紫陽民歌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民歌是地方語言音樂化的產物,它反映了當地的人文環境和物候現象。”在紫陽縣劇協主席魚衛看來,“陝北民歌粗獷豪邁,陝南民歌溫婉優美。”

  2011年,以紫陽實名、實地、實景拍攝的電影《郎在對門唱山歌》在上海電影節榮獲了5項大獎。由此,紫陽民歌還先后走進西安、浙江杭州、吉林長春等地。

  今年8月10日至19日,紫陽民歌受邀參加在新疆舉辦的“春雨工程 絲路秦風”活動。紫陽民歌首次走進新疆,在阿勒泰、烏魯木齊、吐魯番三地吸引了上萬人現場觀看,收獲了好評。

  10月20日,電影《漫長歸途之貢茶傳奇》開機儀式在紫陽舉行。影片以紫陽民歌實景劇《貢茶傳奇》劇本為創作基礎,深入挖掘紫陽本土歷史文化,展現獨屬於紫陽的山水文化、茶歌文化、歷史文化和情感記憶。

  魚衛說:“近年來,紫陽民歌不斷創新發展,我們有責任將其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知道紫陽民歌、愛上紫陽民歌。”

  記者注意到,在紫陽縣的多個文旅景區、觀光茶園,都有為游客表演紫陽民歌的項目,許多曲目都是近年來新創作的,詞曲融入了濃濃的現代元素,熱情謳歌時代的進步,表現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讓戲曲山花開得更艷

  有“女媧故裡”之稱的平利縣,山清水秀,一座座茶山連綿起伏。流行在這裡的平利弦子腔,又名平利弦子戲,由平利縣女媧山區民間皮影小戲發展演變而來,至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平利弦子腔的獨特之處在於,演唱落板時,后台一齊吆調喊腔。喊腔激情高昂而渾厚有力,充分表露出極具地方色彩的山野個性,因此平利弦子腔也被戲劇專家譽為“戲曲百花園中一朵鮮艷的山花”。

  平利弦子腔唱詞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唱腔以平利方言為基礎,風格獨樹一幟。經過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平利弦子腔現有國家級傳承人1名、省級傳承人2名、市級傳承人6名、縣級傳承人13名。

  非遺傳承人王和林今年75歲,從十幾歲開始學習平利弦子腔。他介紹:“弦子腔作為土生土長的地方戲,深受群眾喜愛。我們也經常去其他省市表演,讓更多人了解這一非遺項目。”

  2016年,平利弦子腔皮影班社應邀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活動,演出傳統劇目《下河東》,受到中外嘉賓的贊賞。

  平利縣文化館館長陳尚忠介紹,每年他們開展平利弦子腔進鎮村、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百余場,不斷提升平利弦子腔知名度,增強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讓想學想唱想了解弦子腔的人們,有老師、有場所、有機遇去接觸和學習。

  戲曲愛好者夏雲在平利弦子腔傳統劇目《穆柯寨》選段《小戰山》中飾演穆桂英。她是平利縣一名退休工人,偶然一次機會接觸到弦子腔后被深深吸引,2012年開始學習。如今,她已經能在舞台上擔任主角了。

  對於平利弦子腔的傳承,夏雲說:“希望今后通過非遺進校園,讓更多孩子接觸到這一藝術形式,為更好傳承發展打下基礎,讓平利弦子腔這朵戲曲山花開得更艷。”(師念文/圖)

(責編:白鴿、王晴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