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人民網看陝西

秦嶺腳下,“南竹北移”煥發新生機

王麗
2023年09月15日14:19 |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小字號

周至縣張龍村“竹海”。李銳攝
周至縣張龍村“竹海”。李銳攝

9月秋遲,西安市裡末暑難消,一場急雨后,秦嶺腳下的村庄卻格外清爽。風過鬆濤起,雨落“竹海”鳴。

在西安市周至縣張龍村裡,不斷有游客驅車尋來——那社交平台瘋轉上的周至“竹海棧道”,已經給不少市民心裡“種了草”。張龍村有近600畝竹子,隨著起伏的山勢綿延千米,翠濃成海,葉蔽天日。水庫旁,溪水邊,棵棵都有碗口粗!

隻見游客們漫步其中,女士們提著裙擺,嬉鬧著,似復原了“竹喧歸浣女”的詩句﹔孩童們穿梭跳躍,如天真爛漫的蝴蝶。“竹海”出口,村裡的老人們正叫賣著自己編織的工藝品,竹籃、竹籠、竹蜻蜓等。

提起這片竹海,村裡的老人們講起了這樣的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為求發展,讓村裡人有活兒干有錢賺,當地一些能人跟著省上的隊伍,去南方學習“南竹北移”技術,最后成功將廣西地區的這種粗口、堅韌的竹子品種培植到了村裡。90年代,村裡利用這片竹林發展竹制品經濟,篾匠們編織的竹制廚具、家具廣受周邊市民喜愛,富了一批手藝人。但隨著時代變遷,手工竹制品逐漸沒落。

誰知新風口很快就來了,鄉村振興的號角與社交媒體的崛起,讓原本已經沉默的“竹海”重新“翻紅”。2022年,利用一部分政策資金,村裡給竹林修了1.2公裡的棧道,今年4月正式開放,沒想到迅速吸引周邊市民紛沓而至。

流量來了,怎麼變現?大家伙兒鋪開了三本賬。“每年土地流轉金,再加上分紅,就是咱的旅游收入,還有村民自己銷售農產品、竹制品,就是第三本賬了。最好的時節是春天,我粗算每天集體經濟的收入大概就是一萬五到兩萬塊錢左右。”村支部書記張乃虎高興地說。

村民張凱則在家裡開辦起了農家樂。他說,現在每天都有進賬,到旺季時候一天能接待200人左右。

據陝西省林業科學院介紹,近幾年,陝西省“南竹北移”被重啟,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目前,已在樓觀台林場設立“竹子研究中心”,加強了對竹子良種選育擴繁和“南竹北移”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2021年,“竹子研究中心”在北方地區首次試驗了大規模竹種育苗,目前出苗率30%—40%,達到國內同行竹種子育苗先進水平。

得益於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張乃虎自信地掰著手指頭給大家算起了賬,“不光是這600畝左右的竹子,咱們還有幾百畝紅梅基地和其他苗木呢!這麼大一片苗木林子,照著形勢發展,不出3年,我們村會成大IP。”被問到未來流量的變現時,他毫不低調地說,“千萬級是有可能。”村民和游客,被這句話逗得哈哈大笑。

此時,風起,竹林也發出了“笑”聲。人與青山,都對未來開始了憧憬。

(責編:王麗、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