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鄉村醫生劉永生:47載做鄉親們的健康“守門人”

新華社記者藺娟、董瑞豐
2023年08月21日05:52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鄉村醫生劉永生:47載做鄉親們的健康“守門人”

  秦嶺腳下,黃河岸邊。

  64歲的鄉村醫生劉永生,被四裡八鄉親切地稱為“村裡的120”。誰家有個急病,一通電話,他就背著醫療箱趕來。

  從醫47年,劉永生接診病人少說也有10萬人次,出診萬余次。“把守護鄉親們的健康當作一生的事業。”劉永生這樣說,也這樣做。

  “群眾有需要,我就馬上到”

  “永生,你嫂子口吐白沫,咋都叫不醒,你快來!”天蒙蒙亮,接到電話,劉永生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拿起藥箱就往村民宋茂林家趕。

  對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寺角營村荒移衛生室鄉村醫生劉永生來說,這樣的情況他已習以為常。

  一進門,劉永生根據經驗判斷:是突發腦梗!他趕緊聯系車輛,將人送到縣醫院急救。等病人脫離危險出了院,劉永生又馬上帶著針灸工具上門治療。宋茂林緊緊拉著他的手不放:“永生,要不是你,人早就沒哩。”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是不少鄉親對劉永生的評價。

  多年前,村民張繼邦的老伴在挖藥材時摔斷了腿,是劉永生爬到坡底,小心翼翼給背回村裡。康復治療一連幾年,劉永生的照護不曾中斷。

  村裡的李秀珍老人得了系統性紅斑狼瘡,身上因病潰爛惹來蠅虫,劉永生為她細致清洗消毒、打針施藥,一系列規范治療讓老人病情得到極大控制。

  劉永生值守的衛生室裡,四壁挂滿了患者送來的錦旗。多年扎根,村子裡誰是慢性病患者,誰得了重症,劉永生心裡裝著一本厚厚的“健康賬冊”。會預防、能診斷、會看病、能治療、會轉診——他為自己定下“15字方針”。

  “群眾有需要,我就馬上到。”劉永生說,“隻要身體干得動,就一定讓鄉親們在最需要的時候找到我。”

  “鄉親們需要的,我就會學習”

  1976年高中畢業后,劉永生回到村裡,成為一名赤腳醫生。后來,又成了鄉村醫生。

  親身體驗上百味中草藥,在自己身上練習針灸,多次自費參加全國各地知名專家教授舉辦的特色醫療技術培訓班,護送患者去上級醫院時詳細記錄如何救治用藥……劉永生邊看病、邊學習、邊琢磨。

  他忘不了母親反復念叨的事:兩歲那年,劉永生右腿出了意外,家裡沒錢看病,母親急得放聲大哭。村黨支部知道后,動員大伙兒三角五毛共湊了20塊錢,及時治好了他的病,才沒落下殘疾。

  “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當個醫生,不要忘了鄉親們給咱的幫助。”母親的話一直響在他的耳邊。

  白天忙著接診出診,到了晚上,劉永生就在衛生室鋪張床,剪貼好搜集的方子,寫下檢查復診的體會。“鄉親們需要的,我就會學習。”為了一個問題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是常有的事。

  中醫的針灸拔罐、推拿按摩、手法復位,西醫的導尿、洗胃、接生,針對農村常見病和多發病,多年的學習實踐,劉永生總結掌握了一套方便快捷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法子:“能讓鄉親們在村裡治好病的,就不讓他們來回奔波!”

  一度,家人也勸過劉永生“走出去”掙錢。

  想到那些彌留之際不喊兒女卻喊著自己名字的患者,想到有鄉親說的“兒子在電話裡,永生在我身邊”,劉永生堅定了在村醫崗位上繼續干下去的決心。

  春去秋來,一襲白褂走村串戶,他也親眼見証了基層衛生事業和鄉村振興的長足發展。

  “過去給病人復診,天晴一街土,下雨滿街泥,一個藥箱一把傘,一方鋪蓋路上蓋。”劉永生回憶。

  如今呢?村衛生室成了五室分離的標准化衛生室,可以化驗、制氧、做心電圖。劉永生用一段順口溜來形容:“道路平、路燈明,衛生室門前停有120,如果有人疾病發,十分鐘后到他家。”

  劉永生的兒子劉博,畢業后也成了村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孫女上大學也選擇就讀醫學專業。劉博說:“父親從醫時對病人的態度,勤勉好學、認真鑽研的勁頭,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鄉親們對父親那種親熱和尊重,也讓我對這份職業越發熱愛。”

  問到什麼時候退休,劉永生這樣作答:“年過六十不算老,農村醫療隻管搞,胸中隻要有口氣,背上藥箱不放棄。”

  他說:“我要把治病救人這個事業繼續做下去。”

(責編:鄒星、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