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陝西:文物寶藏“活起來”“火起來”

本報記者 張哲浩 李 潔
2023年08月11日10:5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39】陝西:文物寶藏“活起來”“火起來”

一大早,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裡,已是擠擠挨挨。在國寶“何尊”前,從北京帶著孩子來陝西研學的張波駐足屏息、凝神研讀,驀地,他興奮地指給身邊的孩子看:“看!這段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就是‘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人們常說,“了解中國,從陝西開始”。陝西,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像“何尊”這樣的國寶級文物不勝枚舉。據統計,陝西目前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近5萬處﹔在522家國有文物收藏保管機構中,有可移動文物774萬余件……

如何保護利用好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陝西的做法是:將文物保護和文明傳承一體推進!

保護文物,法律法規是最有力的武器。為了讓文物保護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實現文物保護與社會進步和諧,陝西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法規。

“我們在全國率先編制了《陝西省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陝西省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創新編制了《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陝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陝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

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跡保護之間常常存在矛盾。如何處理兩者關系?

陝西人的共識是:文物保護優先、考古勘探工作優先!

2020年,西安南郊少陵原上,考古工作者配合基建項目進行考古挖掘,隨后的發現讓人驚嘆——這是一處距今約1600年的十六國時期高等級大型墓葬。

“發現墓葬后,建設項目方立即為考古工作‘讓路’,改變了原有的建設方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寧琰回憶。

隨后,“考古前置”成了完善文物保護工作機制的“關鍵一招”,《西安市加強考古勘探改革辦法》也應運而生。“這個文件提出,把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的完成,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和‘招拍挂’的前置條件之一。”西安市文物局局長孫超說,“這改變了過去考古發掘跟著建設項目跑的被動保護模式。”

出土文物的保護,是一個大課題。科技,是文物保護的硬支撐。從攻克技術難題,到理順體制機制,陝西全面提升以科技護航文物保護的能力。

兵馬俑本是通體彩繪,可出土瞬間就華彩盡失,這一直是文物保護的一道難題。

為留住兵馬俑的“真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動走出去,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秦俑彩繪顏料分析保護研究。“難題已經破解!新的色彩保護技術,至少能將文物出土時的顏色保存十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興奮地告訴記者。

“陝西現在有5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及科技部對外合作基地,在磚石質、陶制彩繪文物、墓葬壁畫保護等領域技術水平全國領先。”說起陝西文保的“科技底氣”,羅文利頗為自豪。

如何讓沉睡的文物資源活起來?

“尋找到契合文化、契合城市、契合時代、契合大眾的表達,是近年來陝西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的‘密碼’。”陝西文化學者肖雲儒告訴記者。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大雁塔腳下玄奘經行的大唐不夜城長街,人頭攢動。火遍全網的“盛唐密盒”正在這裡上演——“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位唐朝名士“穿越”至此,與游客的風趣互動,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盛唐風韻。

這並非陝西文創的第一次火爆“出圈”。從“仙氣飄飄”的“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對詩”,再到“花車斗彩”“戲演壁畫”和“詩意長安”燈組,在這裡,歷史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的爆款產品源源不斷。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