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聯合發布司法解釋
嚴懲環境污染犯罪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本報北京8月9日電 (記者魏哲哲、倪弋)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即將到來之際,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自8月15日起施行。
據介紹,《解釋》根據刑法修改情況,針對司法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從司法環節發力,依法懲治環境污染犯罪,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調整污染環境罪的定罪量刑標准。刑法修正案(十一)將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條規定的污染環境罪由原有的兩檔法定刑調整為三檔,並修改完善了升檔量刑的標准。根據修改后的刑法規定,《解釋》重新設定了污染環境罪的定罪量刑標准,細化新增的第三檔刑適用情形,明確對具有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等依法確定的重點保護區域排放、傾倒、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造成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或者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棲息地、生長環境嚴重破壞等情形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形成對環境污染違法犯罪的強大震懾。
明確環境數據造假行為的處理規則。《解釋》貫徹刑法修正案(十一)立法精神,對承擔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溫室氣體排放檢驗檢測、排放報告編制或者核查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實施提供虛假証明文件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作出明確。同時,針對實踐突出問題,《解釋》進一步完善了對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行為適用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處理規則,依法懲治環境領域數據造假行為,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
明確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寬嚴相濟規則。一方面,《解釋》銜接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將實行排污許可重點管理的單位未取得排污許可非法排污的行為,明確為從重處罰情形,做到當嚴則嚴。另一方面,明確可以根據認罪認罰、修復生態環境、有效合規整改等因素,在必要時作從寬處理,體現恢復性司法理念,做到當寬則寬,確保案件處理取得良好效果。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10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熱門排行
- 1為復興號“把脈問診”的“藍朋友”
- 2神木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白永…
- 3兩代護林人:日行五萬步 用腳步“聽…
- 4陝西:非法穿越秦嶺核心保護區將追責
- 5每日超60萬人次預約 陝歷博呼吁“…
- 6 走穩走實走好,蘇陝打造協作“升級…
- 7加強安全帶規范使用率 西安市開展出…
- 8陝西移民(脫貧)搬遷開發集團有限公…
- 9陝西省疾控提醒:重視猴痘的預防
- 10西安:多措並舉提升不動產登記便利度
- 11正是共擔風雨時!陝西多所高校啟動臨…
- 12陝西省安全生產暨防汛救災工作視頻會…
- 13陝西多維發力促消費
- 14電影《爺爺的牛背梁》開啟陝西公映
- 15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16千年古都 常來長安
- 17“傘護”之下 大熊貓的“朋友圈”越…
- 18勇立潮頭 追趕超越 團結奮斗 奮力…
- 19工信部組織開展APP備案工作:未備…
- 20陝西發布8月自然災害趨勢分析報告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