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实宇文觉墓为北周孝闵帝静陵

2月25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北周宇文觉墓考古研究表明,宇文觉是按照北周初年的郡公级别标准安葬的,且采用朝服葬。北周武帝追号宇文觉墓为静陵,但并未重新安葬。位于咸阳洪渎原的宇文觉墓就是北周孝闵帝静陵。北周还有3座帝陵应分布于洪渎原。静陵的发现,为探索北周初年的政治斗争及北周帝陵的分布和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2年7月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北贺村发掘宇文觉墓。该区域属于洪渎原。洪渎原是北周皇室和高等级贵族的墓地所在地。从出土随葬器物中的班剑首、组玉佩和鎏金铜带具来看,宇文觉是朝服葬。宇文觉墓出土的残班剑首是一柄金铜装班剑的剑首,与唐刘智夫妇墓出土的班剑相似,是装饰性的非实战兵器;出土的组玉佩部件有玉璜残块、玛瑙珠等,是北周墓常见的随葬品。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此次考古发现证实北周开国君主宇文觉在周二年(558年)以略阳郡公的身份,按照当时的制度葬于北周高等级墓葬区——咸阳洪渎原。周二年(558年)十月至建德元年(572年)四月,宇文觉墓被称为“略阳公墓”;建德元年(572年)四月十九日之后,宇文觉墓被称为“静陵”。宇文觉墓虽经后世追号为陵,但未进行迁葬和改葬,墓葬保持着下葬时的原状,并不符合北周帝陵的形制,因此考古工作者仍称其为“北周宇文觉墓”。但从法理意义上来说,宇文觉墓就是北周6座帝陵之一的孝闵帝静陵。
北周共6座帝陵,除文帝成陵外,其余5座帝陵的位置在文献中并无记载。在咸阳洪渎原发现武帝孝陵和宇文俭墓等北周皇室成员墓葬之后,考古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北周帝陵应分布于洪渎原,推测昭陵等北周帝陵应该沿洪渎原的边沿分布。同时,北周帝陵在形制和规模上与高等级贵族墓几乎相同,如果不出土文字证据将很难确认。(记者 赵茁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