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由"黄"到"绿" 陕北这边风景独好

2024年12月20日13:17 |
小字号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是这里。

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这里。

这里,就是陕北黄土高原。

今年9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2024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活动采访团走进延安、榆林,采访团成员们实地感受这片土地由“黄”到“绿”的转变。

昔日沙海变绿洲

榆林市最西端的定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毛乌素”在蒙语中意为“坏水”“寸草不生之地”,但如今再到定边县,很难体会到“毛乌素”本来的含义,反倒会被这里连绵的绿色所震撼。

多年来,定边人主动迎战黄沙,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使得定边的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度从建国初的0.5%和3%,提高到2023年的29.4%和29.2%,并形成了“涧地粮蔬、山地药果、库坝鱼蟹、场户牛羊”的产业布局,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治沙模范石光银就是定边人治沙的典型代表,从1968年带领群众苦战3年在不毛之地种活了树林,到1984年带头响应个人承包治沙,再到1988年战胜治理难度最大的狼窝沙,几十年如一日,石光银带领乡亲们硬是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出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改变了当地“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

1984年,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先后办起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林业技术培训中心、月牙湖旅游景点等10多个经济实体,走出了一条集荒沙治理、苗木培育、畜牧养殖、休闲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发展之路。

“我们公司发展过程中,税务部门给予了很大支持。最近两年,公司累计享受税费优惠10多万元。在日常经营中遇到一些涉税问题,税务干部也会及时帮我们解决。”石光银说。

为了帮助治沙企业做大做强,当地税务部门按照“量身定做、逐户报送”的工作思路,认真梳理治沙产业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培训会和上门辅导等方式及时通知企业。

光伏治沙增“绿”生金

肆虐的沙被降服,天然的光也没有浪费。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的南缘,成千上万块光伏板依次排列,“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立体光伏治沙新模式,创造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财富。

陕西中成治沙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沙漠绿化治理、荒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近年来,企业把发展光伏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在光伏电站的外围用草方格和固沙林组成防护林,在光伏板下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种植绿色经济作物,累计建成绿地200亩,光伏发电年均减排二氧化碳6万吨。

围绕“风光”产业从签约、建设到投产的各环节需求,陕西税务部门筛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留抵退税、出口退税等14类税收优惠政策,编制税收优惠政策适用指南,做好涉税办理流程辅导,助力陕西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荒山坡上果飘香

植被满山、瓜果飘香,在延安市吴起县长城镇榆树坪村,采访团成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连声称赞。

吴起县地处延安市西北部,毗邻毛乌素沙漠。近年来,吴起县将退耕还林还草、压沙治沙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共赢局面,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度达到17.7%、7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万元,这在过去“山是和尚头、沟是干渠渠,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的吴起是不敢想象的。

在延安市安塞区雷坪塔村,曾经“水土流失年成瞎,糜谷旱得拧麻花”的千亩荒山也换了新颜。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莲莲依托千亩树林,创办了生态养殖农场,年出栏散养土鸡3万多只,销往西安等地的46家超市。

“这一年多来,多亏税务干部一次次上门服务、电话辅导,我们才能及时享受减免税政策。我们植树造林、发展养殖雇用的都是周边的群众,税务干部上门开票,帮助我们享受惠农政策,得到的‘真金白银’也变成老乡们的纯收入!”张莲莲表示。

从与沙生死角力到和沙和谐相处,陕西开辟了荒漠化防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路径。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陕西税务部门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为持续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贡献更多税务力量。(来源: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

(责编:吴德锋、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