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路生梅为税务青年讲党课

2024年12月20日13:16 |
小字号

“祖国需要我们到哪,我们就要到哪去……”近日,“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为陕西省榆林市税务系统青年干部讲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她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激励青年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

1944年,路生梅在北京出生,1963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今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1968年响应“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陕西佳县,成为当地第一位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服务基层56年,这位“窑洞医生”从芳华到白发,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初心,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窑洞医生”扎根佳县56年

佳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20世纪60年代,这里条件艰苦,吃水、用水全靠驴从黄河里拉水,浑浊的黄河水沉淀后才能喝。当时佳县人民医院建在几排窑洞里,没有健全的科室,医生不足40人。匮乏的条件,曾让路生梅多次想过是否离开。但佳县落后的医疗水平、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逐步坚定了她扎根佳县的决心。

“让我决心留下来的,是两次难忘的出诊。一次,我赶了1个多小时夜路来到患者家。破旧的窑洞里,半边炕上没有席子,脸色苍白的产妇坐在炕上,孩子已经出生了,产妇的家人一直揪着她的头发,说产妇‘血迷’(失血性休克),揪着头发就不会昏过去,一个人拿着家用剪刀准备给孩子剪脐带。我急忙抢下剪刀,用消毒器械给孩子断脐、包裹。老乡们不知道,因为不卫生断脐引起的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在那个年代几乎是百分之百。”

还有一次,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县城外十几里的崔家畔村出诊,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摔一跤,一路跌了40多跤。她索性半躺着滑下山坡,到患者家时几乎成了“泥人”。因患者病情较重,路生梅留在患者家里治疗了几天,直到患者恢复。她离开时,细心的女主人送给她一双千层底棉布鞋,她感动得红了眼眶。

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再到儿科主任、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路生梅一直坚守在佳县,在推广新法接生、科学育儿、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自掏腰包培训医护人员

“刚到佳县时,整个榆林12个县只有我一个是儿科系毕业的,我在行医中如履薄冰,一个不慎就是一大批孩子的生命安全啊,我真的不知道哭了多少次,但是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路生梅说,后来她下定决心要建立儿科科室,在医院的支持下,1984年,佳县人民医院儿科正式成立,这是医院第一个正规的儿科科室。路生梅担任儿科主任后,自掏腰包,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外出进修学习。

她说,她亲眼见过一个孩子,因为脱水休克,没有及时静脉穿刺输上液体,不幸失去生命。她一定要把这里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搞上去,所以成立儿科后,第一项任务就是让科室所有护士学习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在路生梅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佳县人民医院儿科水平大幅提升,新生儿死亡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千分之六十降至千分之零点六。

路生梅说,如今医院的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已通过省级验收,创伤中心正在建设中。综合外科、妇产科已能实现腹腔镜、宫腔镜等微创技术的常规检查,骨科关节镜技术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看着佳县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路生梅十分感慨:“佳县人民医院从一个窑洞医院发展到现在具有一定医疗水平的二级甲等医院,这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特别是国家财政对医疗事业的支持,大大惠及了老百姓。”路生梅所在的佳县,曾经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如今,在国家财税政策支持下,佳县脱去了贫困帽子,全县医疗、教育、生态等都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担任税务局“党建指导员”

1999年年底,路生梅退休,她选择留在佳县,积极参加义诊等公益活动。2022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榆林市税务局聘请路生梅担任“党建指导员”,定期为青年税务干部讲党课。

“作为党员,我们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只要是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我们要去,别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我们要干,特别是当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作为一名老党员,路生梅这样对青年税务干部说。她自己更是始终以身作则,践行使命担当,她的精神也影响着新时代的青年干部们。

路生梅说,退休后,她每周有三天会去佳县人民医院、佳县中医院出诊。经常是在医院忙碌完,刚回到家,又有患者登门。尽管疲惫,但她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她总是强调,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治病救人也没有退休年龄。

除了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路生梅还诚恳地对青年税务干部说:“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勇于担当作为,敢于迎难而上,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为推动税收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攻克工作中的难题。”一句句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青年税务干部的心田。(来源:国家税务总局榆林市税务局)

(责编:吴德锋、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