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陕西

指尖技艺“绣”出美好生活

2024年04月30日09:04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指尖技艺“绣”出美好生活

澄城刺绣非遗传承人王春莉(右一)对学员进行指导。

  “这个地方要这么绣才对,一定要注意走针的方法。”4月20日,记者来到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只见公司负责人、澄城刺绣非遗传承人王春莉正站在绣架旁对学员姚凯乐进行指导。

  姚凯乐今年23岁,去年从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毕业后,来到王春莉创办的“春莉绣坊”学习澄城刺绣。谈起与姚凯乐的相识,王春莉说:“2022年,我在西安美院讲授关于澄城刺绣的非遗体验课,那时姚凯乐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课堂上积极与我互动交流。后来,学校组织师生来我的绣坊进行非遗研学活动,我再次遇到了她,自此我们一直保持联系。”

  像姚凯乐这样通过非遗研学活动了解、学习澄城刺绣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来到学生刺绣作品展示区,王春莉拿起一个背包,指着上面的图案介绍:“这是学生用平针针法绣出的花样,灵动又有新意。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把脑海里的创意落实在一针一线中,会格外有成就感,也给我们提供很多设计灵感。”

  近年来,王春莉积极推动建设澄城刺绣非遗技艺传承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在校园授课、举办研学活动等方式为年轻人创造了解澄城刺绣的机会。“如果说刺绣是针与线的交流,那么这种交流,也促成了刺绣与年轻人的相逢。”王春莉说。从校园课堂到研学基地,澄城刺绣吸引了很多研学者。一问一答间,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培育之路就此铺就。

  文化的传承与工艺的创新,不仅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还需要传承人跟随时代的发展主动“破圈”。

  3月25日,一架飞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落地,王春莉带着自己的几十件刺绣作品,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走出机场。第二天,在吉隆坡举办的“文化陕西”旅游推介会上,王春莉展示的澄城刺绣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现场嘉宾的广泛赞誉。

  澄城刺绣走出国门,不仅向国际友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独特的艺术魅力,也给王春莉提供了重新认识、改良澄城刺绣的机会。“借助这类推介活动,我得到了和其他优秀手工艺人交流的机会,拓展了改良、创新的思路。在材料的选择上,我开始尝试用绒线、丝线替代金线、银线等传统材料,用皮革、塑料代替棉麻丝毛做成底布。”王春莉说。

  刺绣技艺的创新,在于材料的更新迭代,更在于刺绣从业者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王春莉在学习研究刺绣文化的过程中发现,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存在典型的地域特点,西府地区民间刺绣在色彩上红绿对比强烈,东府地区民间刺绣色彩过渡自然,图案线条多使用勾线、曲线等。“民间刺绣根植于地域特点和当地文化,其配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为现代刺绣设计提供了灵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王春莉说。在整合东府、西府的刺绣技艺并进行创新的基础上,王春莉打造出“匠心艺品”“匠心秦艺”等品牌,为澄城刺绣融入现代生活创造更多机会。

  随着澄城刺绣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喜爱,从小香包到大屏风,从家居用品到文创产品,澄城刺绣的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4月10日上午,王春莉接到顾客李女士的电话,对方希望将家中收藏的一幅画制作成刺绣作品。“您把图片发来,我们绣制完成后把它装裱好,您到时来取。”王春莉回复。陕西匠心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小龙说:“近几年,我们不断突破传统,让澄城刺绣由‘作品’向‘产品’延伸,在保留其欣赏价值的同时开发市场价值,探索‘澄城刺绣+’发展模式,尝试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澄城县文化馆馆长权俊川介绍,2008年,澄城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澄城县从事澄城刺绣的绣娘有200余人。

  一针一线、千丝万缕,王春莉将生活“绣”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截至目前,“春莉绣坊”已与13个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推广上下功夫,做直播、开网店,带动近千人增收致富。她说:“非遗不只代表过去,更要面向未来。作为传承人,我致力于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让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带动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耿杨洋文/图)

(责编:邹星、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