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2024年04月02日09:37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陕西正处在跨越结构调整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期、转型升级承压期的关键阶段,面对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走好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

  陕西如何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之际,我们邀请省科技厅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

  访谈嘉宾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 姜建春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曹林

  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成效逐步显现

  问:秦创原可以说是陕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工程。秦创原给陕西创新驱动发展带来了哪些改变?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姜建春:秦创原作为支撑引领陕西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总平台、总源头和总引擎,激活了陕西存量创新资源、吸引了外部增量资源,有效释放了创新势能,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更是发挥点火器作用,打通科教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融合的难点堵点。三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重塑了科创体系、优化了科创生态,实现了政策模式、研发模式、催化模式、服务模式、人才模式、示范模式的深刻升级变革,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由“势”向“能”加快迈进。

  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6项量化指标和12项重点任务全面超额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增长到2020年的2.34倍、2.97倍、2.7倍和1.87倍。重大科创平台、科创项目、科创机构相继落地,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快突破,产业发展能级持续跃升,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秦创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陕西省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阵地。

  问: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那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方面,秦创原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曹林:秦创原堪称陕西的“头号工程”。陕西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深化改革、发布政策文件等,在省市(区)县各级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社会民众中形成强烈战略共识与科技创新推进合力,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好比车之双轮,“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秦创原建设过程中,陕西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痼疾与科技经济结合不紧密之关键掣肘,搭建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市场”,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链条持续推动“三项改革”,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推动人才、金融、信息等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全社会协同的“1+N”政策体系,有力破解了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与制度藩篱。同时,秦创原建设始终以“两链”融合为主线,聚焦科技成果挖掘、转化、落地各环节,构建全流程成果转化体系,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

  这些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以秦创原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路径,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真正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

  迭代升级科技创新“强引擎”

  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陕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短板?

  曹林:新质生产力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个要素良性循环为基础支撑,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陕西具有一定优势。陕西是全国科教高地,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以及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陕西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光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牢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潜力深厚。建设秦创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举措,为陕西加速释放创新势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厚实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陕西也有短板。例如,科技资源分布不平衡,表现为中央强、地方弱,关中强、陕南陕北弱,高校院所强、企业弱等“三强三弱”。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科技与产业融合不紧密等情况依然存在。

  陕西是典型的“资源大省”,尤其科技资源丰富,但又是“经济小省、收入穷省”,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和较大反差,被经济学界称之为“陕西现象”。

  科技与经济之间的鸿沟在哪里,突破机制是什么?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由科技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这些是陕西发展面临的长期困惑,也是当前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问:面对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和解决高质量发展阶段性难题的现实需求,我们该如何锻长板、补短板,推动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

  姜建春:陕西的优势在于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军工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禀赋还未全部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我们坚持向科技创新要发展新动能、要经济贡献力,具体来讲,就是紧盯建设科技强省战略目标,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我们发布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挥秦创原和“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深挖陕西科教资源潜能,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我省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深度参与科技创新决策,牵头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牵头组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让科技创新离企业更近、离产业更近;深化“一总多区”协同创新,提升秦创原总窗口“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拓展“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模式,支持各市(区)因地制宜打造秦创原先行区、示范区,推动关中科技创新资源向陕南、陕北延伸。

  与此同时,我们将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持续深化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科技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引擎”

  问: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启动。我们还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姜建春:新目标、新起点、新任务。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陕西省委深化“三个年”活动要求,《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和秦创原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安排,履行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和科技管理部门主责主业,重点通过五个“抓紧抓好”,努力把秦创原打造成新时期陕西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引擎。

  一是抓紧抓好“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我们将加强与国家部委汇报对接,推进改革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延伸;在落实10条措施的基础上,探索“反向赋权”“赋权+约定收益”等成果转化新机制;持续做好成果、产品、场景等内容线上线下路演。

  二是抓紧抓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我们着手研究制定陕西省《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用好用足加计扣除、后补助等现有政策,出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新措施;凝练总结推广交大校企融合创新做法,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新型校企联合创新平台。

  三是抓紧抓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我们将在全省因地制宜培育打造20个左右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一区一策”倾斜布局平台、项目、人才、金融、服务等创新资源,打造一批以聚集区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四是抓紧抓好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前沿引领技术推动型、现有优势技术焕新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型、“卡脖子”技术攻关型“四张需求清单”,我们每年靶向部署100项重点研发计划。同时,我们将探索设立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计划,用好国家基金委区域联合基金,前瞻布局前沿技术和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研究。

  五是抓紧抓好全省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我们将不断优化提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效能,支持秦创原发展公司探索“产业+科创+资本+园区”运营机制;强化人才支撑和科技招商,大力实施“三秦英才”计划,加强综合型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推广“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优化普惠金融科技领域产品创新,做好政府创投基金的整合和扩量,完善尽职免责规定,引导政府资本更多投早、投小、投科技。

  为此,我们提出6个方面发展目标和21项量化指标,力争到2026年,新增成果转化企业3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2万家,攻克1000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5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张梅)

(责编:邹星、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