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树下的长城守护者
2023年12月中旬,刘东厚带领队员们在长城沿线巡检(资料照片)。李旭佳摄
1月4日,刘东厚讲述保护长城的故事。李旭佳摄
2023年12月中旬,刘东厚与队员们穿梭在长城遗址周边“望闻问切”(资料照片)。李旭佳摄
刘东厚(左四)在红柳树下给队员们讲述保护长城的故事。李旭佳摄
长城,跨越两千多年,横亘在我国北方大地上。
明长城遗址从府谷县入陕,一路穿越黄土高原和沙漠戈壁,见证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三秦大地上的相互碰撞、融合。
在府谷县,有一位名叫刘东厚的志愿者。18年来,他带领一批批年轻人,无畏山势陡峭,无惧岁月漫长,像一峰峰坚韧不拔的骆驼,坚守在保护长城的最前线,用脚步丈量长城的长度、历史的厚度、文明的广度。
2023年12月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通知》。借此,记者跟随刘东厚,一起走进“编外”文物志愿者的世界,探寻这支塞北长城保护巡查队背后的故事。
■ 春风拂 念长城
春夏秋冬,古老的“边墙”蜿蜒横亘在黄土高原之上。
时值寒冬,陕北的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天蒙蒙亮,68岁的刘东厚系好鞋带,穿好冲锋衣,拿上望远镜,带着队友在一段又一段“土墙”边上“望闻问切”。
眼前是绵延不绝的山峁,耳边是风卷走石的呼呼声,四周只有刘东厚和队友的脚步声……他们守护的,就是明长城遗址陕西府谷段。
历经岁月洗礼,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长城傲然挺立。陕西省长城包括战国魏长城、战国秦长城、隋长城以及明长城。明长城东起府谷县,西迄定边县,跨越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世世代代守护着陕北儿女。
“陕西段明长城在明长城中建造时间最早,是研究明长城和明代边防军事体系的重要研究实例。”刘东厚介绍,府谷段明长城全长144.934公里,长城文物点段、台、面、堡、遗址344处。
1442张照片、58页记录……每个月,刘东厚和队友们都会记录344个点位的“健康状况”,哪段墙体有损毁、哪个敌台要修缮,他们“门儿清”。
“长城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军事建筑建造技术和建筑艺术水平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保护国家和民族安全的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1987年,中国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长城的价值与特征。
时光回溯到2005年。那一年春天,明长城环抱着黎元山,智通寺外的千年红柳冒出新芽。在麻镇明长城脚下,一批退休干部掀起恢复文物古迹的新热潮,刘东厚因此有了新身份——府谷县长城保护工作站站长。
“年轻时,我在雪域高原守了18年边疆,返乡后在地方工作18年,退休后回乡当了18年志愿者守护长城,这辈子值了!”刘东厚目光如炬。
17名专职巡查队员、33名长城沿线村镇群众文保员、百名以上协会会员……这是2005年以来,刘东厚组织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成立府谷县长城保护工作站和长城保护协会的“结果”。
明长城遗址智通寺的“身份证”编码是610822354199190001,这也是刘东厚守护长城的“幸运号码”。
“麻镇是我的家乡。返乡初期,我们发现智通寺、烽火台等古遗迹没人维护,到处杂草丛生。”刘东厚坦言,“明长城墙体、墩台原本无人为损毁,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修路等原因出现长城被拦腰截断、边墙被挖等情况,塌陷迹象明显。”
长城绵延万里,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长城的营建、使用、辉煌等,也都发生在2000多年的时光里。全国有95%的长城分布在偏远险峻的山区、荒无人烟的沙漠和戈壁,保护难度非常大。
“长城沿线石条、包砖等几乎被拆尽。保护长城刻不容缓!”为了更好地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刘东厚带领自己招募的志愿者居住在智通寺遗留的几间古堂内。那棵2000多岁的红柳树,一直默默陪伴着他们。
■ 夏风烈 向长城
“屋顶有裂缝常常会漏水,地上走老鼠、墙上跑蝎子……”回想起住在古堂的日子,刘东厚打趣道,“有时睡到夜半三更,老鼠会‘咚’的一声掉在身上把大家惊醒,蝎子更是常常钻进大家的被窝。”
守护长城,谈何容易。过去,人们不了解长城的价值,长城周边的村民常常将长城夯土层的古砖用来修建民宅、猪圈,还在长城脚下取土盖房,长城遗存保护面临巨大威胁。
“长城主要分布在高山、荒漠等地质条件差的地方,不好保护,一旦损坏将无力维护修复。”生在长城下,长在长城边,长城的困境让刘东厚感到非常遗憾,“长城积淀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内涵,咱必须守护好!”
2006年,我国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为单项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也给刘东厚服下了一颗“定心丸”。“终于等来了!”刘东厚和队友们所做的“傻事”也终于被认证。
饿了吃玉米棒子、方便面,渴了喝随身带的水,志愿者们一路风餐露宿,乐此不疲。
“保护站成立初期,我们在工作站附近开荒种地52亩,保障队员填饱肚子,每年还能剩下2万余元作为保护长城的经费。”在刘东厚的影响下,副会长朱万艳也上了山,还带来更多人。
“丁玲,邀请你到黎元山给公益团队做饭,你愿意吗?”一次,朱万艳问。
“我愿意!我要给大家做30年饭!”住在附近的丁玲一见朱万艳便满心欢喜,咬咬牙下定决心。现在,丁玲已经当“厨师长”近20个年头。她说:“守护长城是我们的使命。我很骄傲!”
捐款修缮、集资筹钱、备工备料……多年来,志愿者们拆除长城周边的羊圈、厕所、柴草棚等不和谐的建筑,“花式”宣传和保护长城,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长城保护管理办法。
“你们真了不起!把古迹给咱恢复起来了。”
“我给你们准备了玉米,你们巡查回来记得拿。”
“原来长城这么重要,我把古砖还回去!”
……
一年又一年,群众为这些“编外”文物志愿者送来黄米、山药、木料等物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我中华,护我长城”的口号在当地越喊越响。
红柳陪伴着刘东厚这位“老朋友”。刘东厚的头发越来越白,脚步越来越重,保护长城的心越来越热。
刘东厚总说,他盼着好政策来,也盼着更多年轻人来。
■ 秋风扬 护长城
守护巍峨长城,何时能由“野蛮生长”转为科学规范,从“小众行为”引发大众关注?这是刘东厚多年来的心结。
2012年,秋风送来转机。
“那一年,国家文物局完成了长城资源认定工作,将春秋战国至明代等各时代修筑的长城墙体、敌楼、壕堑等历史遗存认定为长城资源。”刘东厚回忆,通过整理编号,榆林1500多公里的古老长城有了“新名字”。
“守护长城”的号召也开始在全国各地回响,北京、上海、湖北、四川的志愿者纷至沓来。
最令刘东厚难忘的是一群大学生志愿者。“2013年,28个山东大学生来到这里。他们对长城周边村落民俗、群众生活、文化遗存开展调查,还帮助我们设计长城绿化等实用性规划。”刘东厚感叹,保护长城需要更多新鲜血液和技能人才。
在一个个“守城人”的努力下,6万余株青翠柏树,在麻镇至旧巴州长城内外4.8公里范围内生长,形成最美的长城防护林带;在清水镇,长城古砖从周围村落被收回,由古建专家和匠人们设计填补塌陷缺口,一座破损的转角楼墩台得以重现往日的样貌。
2017年,府谷县出了政策,把县境内的全部专项巡查任务交由长城保护工作站完成,长城保护工作走上了更加专业规范的道路。
那一年加入工作站的韩志伟,如今已是年轻一辈中的“老专家”。保护长城带给他许多“辛苦但珍贵的回忆”。巡查长城的路多是土路和山路,爬到跟前要耗费数小时。有一次,韩志伟在巡查中摔伤,足足3年才彻底恢复。还有一次,他在巡查路上遭遇暴雨,汽车抛锚,抢修了三四个小时,但大家都很乐观,从无怨言。
“如今巡查条件好了很多,我们沿着长城走,看到村村通了公路。”韩志伟说。
和路一起“通”了的,还有全社会关于长城文化保护不断形成的共识——
2019年起,国家先后出台《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为长城保护利用及文旅融合规划了科学的路线图;
坐拥全省90%长城资源,榆林也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长城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1月4日,巡查队员们像往常一样踏上守护长城的路。去年新加入的巡查队队员任鲜阳正在飞快地用手机操作APP,在长城保护小程序上上传墩台照片。“现在我们实时上传每个点位的高清照片,给每段长城留下数字档案。”任鲜阳说,“长城保护工作是辛苦的,但也带给了我更多勇气。”
■ 朔风寒 望长城
1月4日,寒风侵袭大地,在府谷县庙沟门镇蒿地墕村,文保员郝八一像往常一样巡视长城。
从2021年开始,府谷加大对县境内长城的专职巡查力度,由工作站与长城沿线33个村内的33名群众文保员,签订了长城分段巡护责任书,组织实施一体化管理。
“不能在长城保护红线范围内新建房屋!”蒿地墕村村民刘巧林正在晒太阳,说起长城保护工作站和郝八一,刘巧林很是熟悉,“这些长城保护的知识都是他们告诉我的。”
如今,守护长城的职责写进了政策法规,深深根植于每个人心中——
2022年,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建设;
去年8月,2023陕西榆林首届长城保护大会召开,长城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榆林市每年给长城沿线各县(市、区)安排30万元长城巡查保护经费,县(市、区)配套30万元;
2020年12月21日至2021年1月25日,四届榆林市委长城保护专项巡察组对6个县(市、区)及市文旅局就长城保护进行了专项巡察;
……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成千上万人,长城保护工作早已经超越了一个团队,成为全民的共同使命。
寒冬时节,正午的暖阳照在古城墙上,在府谷县哈镇大阴湾村,80岁的陈二小正在散步。远远走来几个人,他知道,是工作站的年轻人来了。
“这是我们新印的长城保护手册。”朱万艳上前跟老人“拉话”。在工作站的努力下,在城墙边住了一辈子的“陈二小们”,如今正在重新认识长城。
不远处,去年加入的队员靳会力正在操作无人机观察长城保护情况。曾经在电厂工作的他,现在从零开始跟着短视频学习无人机操作,成了队里的“飞行员”。
有了“靳会力们”的加入,如今的工作站“人丁兴旺”、气象一新。队员们配备了越野车、无人机、手持GPS定位仪,人数增加到17人。
“长城保护工作一直在路上。”刘东厚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希望能开设一家养老院,让长城周边生活的孤寡老人老有所依。
“要关心爱护长城保护一线的工作者,配足配齐必要设备,有组织、有计划、分批次培养榆林本土长城保护人才,加大对长城保护重大项目的财力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到长城保护这项重大工作中来。”在2023陕西榆林首届长城保护大会上,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说。
万里黄河从府谷县墙头村进入陕西,长城也在这里和黄河“握手”,千百年来,黄河滋养着人们的生息,长城守护着人们的平安。
又是一日清晨,刘东厚像往常一样和队员们早起,准备今天的巡查工作。
凛冽的寒冬快要过去,刘东厚知道,春天已经不远了。(李旭佳 张乐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