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我住的窑洞,患者随时可能来找(平行病历·我这十年③)

路生梅
2022年07月12日09: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2021年1月18日,在陕西省佳县贺家沟村农家窑洞里,路生梅跪坐在土坑上为瘫痪不起的村民乔爱芬义诊。新华社记者陶 明摄

  拼版照片:左为1968年12月,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时的路生梅(资料照片),右为2021年1月18日,在佳县窑洞接受采访的路生梅(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2012年,是我从北京来陕西佳县的第44年,是我退休后的第13个年头,也是丈夫去世的第五年。孩子们劝我到西安或榆林和他们一起生活。榆林一家医院也向我抛出了高薪橄榄枝。

  就在我思考是去是留的那天夜里,一对老夫妻敲响了我的门。他们刚刚出生两个小时的孙子呼吸困难,正在医院抢救,恳求我去会诊。我二话没说跟着他们跑到了离家不远的住院部。我和值班的医护人员忙碌了一夜,天亮时,孩子终于呼吸平稳,面色也由青紫变红润。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里的老百姓和同事这么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这里的患儿这么需要我,我要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想到自己曾经许下“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再苦再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是不能坚持的呢?感动、感恩、难舍,情绪一下子涌上心头。那一刻,我决定留下来。

  佳县是小县城,住的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了我所住的窑洞。不管白天黑夜,不论休息与否,患者随时都可能来找我。累的时候也想发牢骚,但一看到处在困难与无奈之中的家长和患病的孩子,疲惫就会烟消云散。更多的时候,我的内心经常充满职业满足感。

  一个3个月大的婴儿,7天未大便,家长急得团团转。我用一小块软肥皂塞入患儿肛门内,几分钟后患儿就大便了,患儿家长十分感激。这样的时刻让我感觉特别幸福。

  2016年,我被评为“感动榆林人物”,此后又获得了多项荣誉。荣誉的背后是党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认可。我非常珍惜这些荣誉,但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于是我决定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我把用奖金买来的米、面、油、拐杖、按摩器和书籍送到农村幸福院、县养老院的时候,老人们握着我的双手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人。”

  从此,我走上了公益之路,我经常用奖金、慰问金买校服、暖宝宝和生日蛋糕等,送给留守儿童、环卫工人、武警战士……用我的一份爱心,传递人间温暖。

  一花独放不是春。2016年,我组建了“我爱佳县”老年志愿者队伍,带领大家一起开展公益活动。我们种花种草,保护母亲河,齐心协力清洗广告栏。我们喊出了“同心向党,喝彩夕阳”的活动口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老年志愿者们重新焕发了青春。

  作为一名医生,我虽然退休了,但仍然坚持义诊。

  那是2018年,佳县仅有的两所医院都要聘请我,当时我没答应。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我的老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张金哲院士,98岁还在门诊工作。看到他还像50多年前一样,站起来迎送每一位患儿及家属,我的思绪跌宕起伏,扪心自问:老师还在做,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做呢?时不我待,我要把自己的学识与本领尽量奉献给社会;我要尽量为孩子们做更多的事。于是,我答应了两所医院的邀请,但不要医院一分钱。就这样,在退休19年后,我又重新踏入医院的大门。

  当再次穿上白大褂、戴上党徽的那一刻,我再次感受到了这份价值和使命。几年来,我在门诊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也为两所医院的儿科团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2021年7月1日那天,我步入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时,一幕幕过往闪现在脑海中。53年前,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我从这里出发去到佳县;53年后,三秦父老特别是佳县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把我送到“起点”,我带着他们深深的爱回来了!

  感谢这十年。它在我的生命里是那么宝贵。这是奋斗的十年,也是幸福的十年;是不断被感动的十年,也是回馈乡亲、反哺社会的十年。接下来,我还要接着奋斗,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作者为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

(责编:邓楠、吴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