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健康

温风至 小暑来

本报记者 师念
2022年07月07日12:17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温风至 小暑来

7月7日,太阳到达黄经105°,人们迎来一年中第11个节气——小暑。

“暑”字包括日、土、日3个字,即天空之下、大地之上都被阳光照耀。中国先民根据炎热程度不同,将暑期分为小暑、大暑、处暑3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这样描述小暑:“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小暑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过后,天气将越来越闷热和潮湿,灼热铺天盖地,让人无处藏身。正如古人所说“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一般小暑之后,陕西地区降水会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小暑之后不久就会进入三伏天。农谚有云:“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三伏天天气炎热,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急速生长,这个时候如果能多下几场雨,就能有效解决农作物的“伏旱”问题。如果三伏天一直不下雨,就会形成旱灾,造成农作物难以弥补的损失。

在物候方面,小暑有独属于自己的特点。一候温风至,即风中带着热浪;二候蟋蟀居宇,即蟋蟀开始从田野逐渐移入庭院;三候鹰始鸷,即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这首唐代元稹所作《小暑六月节》,描写了小暑节气的三候。

小暑节气有哪些习俗呢?

从饮食上看,陕西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从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成饭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同时,人们也将新碾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这些年,西安永兴坊将美食与小暑节气相结合,推出尝新米、咥新面、食新肉、饮新酒、寻新趣等活动及提线木偶、华阴老腔、华县皮影等非遗表演,让广大市民和游客通过“寻新”,晓民俗、传非遗。

小暑节气陕南人有吃藕的习俗。藕有清热开胃之功效,在清咸丰年间已被钦定为御膳贡品。同时藕的谐音是“偶”,有成双成对、幸福美满的寓意。“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是清代诗人乔远炳在小暑吃藕后留下的评价。

小暑节气陕西人还有一个习俗——晒伏,指的是进入伏天后,家家户户多会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愿所有人能在盛夏的热浪中找到一处清凉和安谧。

(责编:贾凯璐、邓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