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改善流域生态 确保黄河安澜

陕西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本报记者 王乐文 高 炳
2022年05月14日08: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陕西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村头山峁上,年过六旬的马柿军和乡亲们手握铁锹,正在开挖鱼鳞坑。这一个个交错排列的半月形土坑,看似不起眼,却能蓄水保肥,助力提高苗木成活率。“蓄水种树,让泥不下山、沙不出沟。”顺着马柿军手指的方向望去,山坡上栽植的200多株苹果树已冒出新芽。

马柿军的家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张家砭村,地处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腹地。站在山顶四望,山坡上沟壑交错。长期以来,顺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量泥沙涌入黄河。陕西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陕西省内黄河流域输沙量超过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60%。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们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全力在减沙控沙上下功夫。”陕西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杨稳新介绍,遵循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分布规律,陕西以草固沙、以林拦沙、以坝留沙,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不断减少。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马柿军口中的“墙”,指的是淤地坝——黄土高原地区创造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沟底筑坝,滞洪、拦泥、淤地、蓄水,让荒沟里“长”出良田。“平整、墒好、肥多,大伙儿都说淤地坝是‘粮囤子’哩!”马柿军说。

张家砭村原先的3座淤地坝年久失修、设施老化。3年前,村里实施新一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挖掘机日夜作业,淤地坝翻新、加固,坝地增加了100多亩;分支沟道里,谷坊、水窖等设施修葺一新,形成二级蓄水;坡面上,新建的数百亩梯田,变成了良田和果园。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兴建至今,陕西累计建成淤地坝3.4万座,淤地坝累计拦泥沙58亿吨。

眼下,陕北的沟壑间施工正酣,“十四五”时期将新建淤地坝、拦沙工程设施2680多座,预计拦泥沙量1660万吨。

工程措施“拦泥沙”,林草措施“穿绿衣”。走进黄河岸边的延安市宜川县晋陕峡谷,坑洼崖面上,几名造林队员正在浇灌新补种的苗木。

“这里曾是荒山秃岭,山势陡峭、土壤贫瘠,种树不易。”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说,条件虽困难,造林不停歇,当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石坑客土大苗”方法——山陡留不住土,就在斜坡砌垒石坑;土层太瘠薄,就从别处调配土壤;矮小苗木易遭野兔啃食,就栽种大树苗。

“陕北人种树,有着一股韧劲儿。”郝云峰说,2012年以来,宜川县用“石坑客土大苗”方法累计造林3.5万亩,“一到夏天,到处郁郁葱葱”。

“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双管齐下,陕北的水土流失得到进一步治理,入黄泥沙量显著减少。”陕西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内黄河流域年均入黄泥沙量已由2000年前的8亿多吨减至目前的2.68亿吨,下降2/3。

减了“含沙量”,增了“含绿量”,黄土高原换来“含金量”。

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7年前,村里开始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园,山窝窝里产出“金果果”。游客花500元认养一棵果树,可以获得“采摘权”,收获季节就会收到又甜又脆的苹果。通过“我在南沟认棵树”这一创新营销模式,3000多棵果树有了认养者。

“这千亩山地苹果,外观圆润,果味清甜。2021年采摘的几百箱苹果准时寄给了北京、上海等地的认养者。”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说。

2021年,陕北地区(榆林、延安两市)粮食总产量达293.55万吨,苹果产量达492.55万吨……“黄土沙窝”变身“塞北粮仓”,陕北正日益成为重要的粮果基地。

《人民日报》( 2022年05月14日 第 01 版)

(责编:白鸽、王晴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