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陝西堅持條例護山、規劃控山、智慧管山、系統治山,推動秦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青山疊翠生靈歸

2025年10月25日09:16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山疊翠生靈歸

10月21日,晨霧還未散盡,周至縣樓觀鎮羊坡村的獼猴桃園裡,一個個身著橙色馬甲、頭戴安全帽的身影已在藤蔓間穿梭,建設灌溉工程。

這是就峪河樓觀鎮、司竹鎮土地綜合整治工程項目施工現場的一幕。該項目是陝西秦嶺北麓主體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秦嶺山水工程”)的子項目。

項目負責人張恆明蹲在田埂上,盯著黑亮的微噴管向施工隊員叮囑:“這根管子得貼緊支架,這樣水肥才能精准澆到樹根。”不遠處,羊坡村村民胡繼鋒帶著幾位村民幫忙遞工具。

這片涉及樓觀鎮、司竹鎮12個行政村的929.01公頃土地上,微噴灌溉系統如蛛網般鋪開。“以前大水漫灌,不僅費水費肥,土地還容易板結。”胡繼鋒抹了把汗,指著挂滿果實的獼猴桃藤笑道,“張工說改造后畝產能到1600公斤,每畝還能省200塊人工錢,咱周至的‘金果果’這下更金貴了!”

方鋼支架取代了老舊水泥橫梁,硬化后的田間道路平整寬闊……曾經制約產業發展的短板,在秦嶺山水工程的實施下一一補齊。張恆明擦了擦安全帽上的露水說:“這套‘微噴灌溉+水肥一體化’系統,不僅能讓獼猴桃吃飽‘營養餐’,還能給咱秦嶺好生態添把力。”

截至10月14日,秦嶺山水工程的35個子項目(130個子工程)開工建設,累計完成生態保護修復面積3.90萬公頃,完成河道岸堤修復長度709.88千米。

近年來,陝西高位推進秦嶺生態保護,系統開展保護修復,全面加強日常監管,堅持條例護山、規劃控山、智慧管山、系統治山,健全常態化長效化保護體制機制,推動秦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2024年,秦嶺陝西段生態質量指數達到“一類”最高類別,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等級面積保持在99%以上。

這份優異的“生態成績單”,在秦嶺的山水間得到了生動的印証。

10月5日,在眉縣紅河谷森林公園,細雨蒙蒙中,一頭毛色淡黃、體格健壯的羚牛悠閑地臥在河岸邊的巨石上休憩。“發現它時,它毫無懼色,停留許久才慢慢往坡上走,邊走邊覓食。”工作人員田玉露用手機記錄下這珍貴的一幕。

而這,只是秦嶺成為珍稀物種“歡樂窩”的一個生動切片——朱鹮種群從1981年的7隻增至7700余隻,朱鹮保護工作獲評“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9隻增至345隻,增幅為全國第一﹔羚牛種群數量突破5000頭﹔金絲猴種群數量達5900余隻﹔林麝人工繁育存欄數佔全國總量的70%以上。更令人驚喜的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獨葉草在太白山被首次發現,尖頭大吻鱥、綠花杓蘭等相繼“亮相”……

秦嶺生態的改善,喚回了久違的珍稀生靈,也讓百姓收獲滿滿。

在留壩縣龍潭壩村,林下種植讓村民嘗到了生態農業帶來的甜頭。“去年開挖的豬苓每畝賺了10多萬元,過去簡直不敢想。鄉親們看我做得好也紛紛加入了。”村支書信清偉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留壩縣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打造“以林養菌、以菌肥田、以蜂促農”的生態循環模式。截至2024年底,該縣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65萬畝,年產量1.96萬噸,其中西洋參、豬苓、天麻、淫羊藿等道地藥材品質優良,畝均產值超萬元。

為了讓更多群眾享受生態紅利,留壩縣成立了留壩縣兩山生態資源資產經營(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張富佳說:“公司將碎片化生態資源整合起來形成‘資源包’,進行項目化包裝后推向市場。同時,引入社會資本和運營管理方,實現生態資源向資產的高水平轉化。”據悉,這種模式將86.2%的農戶深度嵌入產業鏈,戶均年增收突破8000元。

秦嶺地區林下經濟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目前已創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4個。2024年,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825億元,其中林下經濟貢獻顯著。

制度體系的“剛性守護”、珍稀物種的頻頻“亮相”、林下經濟的富民碩果,都是秦嶺保護這份“綠色答卷”上的生動注腳。陝西將以“時時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持續扛牢保護秦嶺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堅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切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記者 李欣澤)

(責編:白鴿、李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