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鹽鹼地上稻浪滾 萬畝荒灘變良田

——榆林市榆陽區鹽鹼地綜合治理觀察 

2025年08月15日08:59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鹽鹼地上稻浪滾 萬畝荒灘變良田

  8月8日,葉成玉在喂稻田中的小龍蝦。 記者 馬騰攝

  田野上,昔日泛白的鹽鹼荒灘已被綠意盎然的連片稻田替代,蟹苗和小龍蝦不時探出頭,攪起一圈圈細小的漣漪。一幅生機勃勃的“稻漁共生”畫卷,正在榆林市榆陽區緩緩鋪展。

  曾經白茫茫的鹽鹼地,一度被視作農業的“禁區”。如何喚醒這片沉睡的土地?榆陽區給出了答案——“科技改良+生態治理+產業驅動”。

  近年來,榆陽區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等單位,開展鹽鹼地改良試驗,通過“以水壓鹽”“生物改良”“有機培肥”等綜合治理舉措,逐步降低土壤鹽鹼度。隨著科技賦能和生態治理的深入推進,原先的重度鹽鹼地逐步改良為適宜水稻生長的“水良田”。

  8月8日,在魚河鎮水稻種植基地,技術人員在進行水樣採集,現場測定pH值。后續,這些水樣還會被帶回實驗室進行更專業的檢測。

  “2024年以來,我們公司對魚河鎮、上鹽灣鎮、魚河峁鎮3個鎮4個點位的鹽鹼地水質進行檢測,每個月在固定點位檢測一次。從前兩次的檢測和化驗結果來看,水質的pH值、全鹽量、重金屬含量都有明顯改善,適合水稻種植和稻蟹養殖。”榆林科立威生態環境檢測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玉安說。

  土壤改良只是第一步,選育適合鹽鹼地種植的作物才是關鍵。榆陽區引進了耐鹽鹼水稻品種。這些水稻品種能在含鹽量0.3%至0.6%的土壤中正常生長。

  “剛開始試種時,大家心裡沒底,沒想到第一年畝產就達到了400公斤。”榆陽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說。如今,經過優化種植技術,部分地塊畝產已突破500公斤,稻米品質優良,市場供不應求。

  “現在在稻田裡養蟹,每畝地能多賺3000多元。”種糧大戶張海峰笑著說。2024年,榆陽區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突破8260畝,帶動上千戶農戶增收。

  為了更好地推廣“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榆陽區農業部門積極引導農戶在稻田裡養殖螃蟹、小龍蝦、泥鰍等。魚蟹的活動能夠疏鬆土壤、減少病虫害,它們的排泄物還能成為天然肥料。

  “今年,我在村裡承包了500多畝稻田,投放了1500多公斤蟹苗和6萬尾小龍蝦。目前,稻子長勢良好,預計今年每畝稻田能收獲約500公斤大米。蟹苗和小龍蝦也長得很快。”趙家畔村村民葉成玉說。

  近年來,榆陽區通過平整土地、新修田埂、深翻深鬆土壤等措施優化土地結構,將鹽鹼地治理與農業產業培育深度融合,聚焦水稻種植、蝦蟹養殖等特色產業精准發力。

  依托“種稻改鹼”模式,榆陽區在魚河鎮、上鹽灣鎮等地建成高標准水稻田,持續拓寬農業增收路徑。

  如今,鹽鹼地治理為榆陽區帶來了經濟效益,修復了脆弱的生態。昔日風沙肆虐的荒灘,如今變成了水田縱橫、鳥類棲息的濕地景觀,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萬畝稻田成為風景,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打卡,當地政府順勢推出鄉村旅游項目,讓農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記者 馬騰 通訊員 周湘)

(責編:王麗、李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