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行進中國︱這群牛的“牛”日子,牛!

人民網“行進中國”陝西調研採訪團
2025年07月24日08:22 |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小字號

“小李,調一下‘450’號的生長數據。”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胡家營鎮塘坎村的三牧行智慧牧場裡,信息員李世航輕點平板,“450”號的“電子檔案”立刻躍然屏上——品種、產地、實時體重等信息,一目了然。

“‘450’號是牧場從澳洲引進的首批純種和牛之一,這是它們的‘數字身份証’。”李世航指著和牛的耳標號說道,“我們引進信息化管理系統,對和牛從出生到出欄的全生命周期進行數智化管理,徹底告別了傳統養殖模式。”

和牛在享用特制的“營養餐”。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和牛在享用特制的“營養餐”。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走進智慧牧場,科技感十足的“智能牛舍”讓人眼前一亮——童聲版《虫兒飛》通過牧場的聲場系統緩緩“流淌”,毛色油亮的和牛們在特制的“生物菌床”上悠閑踱步。

“牛舍裡怎麼一點糞味都沒有?”記者好奇。

“這底下住著‘微生物軍團’呢。”牧場廠長史端祥用腳碾了碾地面笑著說道,“生物菌床技術能高效分解尿液和糞便,減少蚊蠅滋生與病原體傳播,既改善環境又降低疫病風險。”

全自動喂料車給和牛投喂飼料。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全自動喂料車給和牛投喂飼料。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說話間,混合著酒糟甜香的飼料氣味彌漫開來,一輛全自動喂料車在牛舍通道穿梭,精准投喂特制的“和牛料理”。

史端祥彎腰抓起一把飼料,攤在掌心,“這是以酒糟、青貯飼料等精心調配的營養餐,可以增加蛋白質,幫助和牛消化。”

“牧場裡放的音樂可以抑制周圍噪音,穩定和牛的情緒。”史端祥介紹,他們還在牛舍配備了電風扇和自動感應牛體刷,為和牛生長營造了舒適環境。

和牛用自動感應牛體刷“按摩”身體。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和牛用自動感應牛體刷“按摩”身體。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2023年12月,首批400余頭純種和牛從澳洲漂洋過海抵達牧場。經過一年半的發展,牧場現有成牛496頭、小牛127頭。

“目前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還包含5000余平方米的牛舍,預計今年年底建成投用。”史端祥介紹道,屆時在南鄭區的養殖總規模將達4000頭。

牧場南側,飼料廠房裡機器轟鳴,塘坎村村民李貴元正駕駛著鏟車將小麥秸稈送入飼料攪拌機。“以前這些秸稈不是燒掉就是廢棄,如今倒成了農民增收的‘寶貝’。”

今年3月,陝西三牧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入3800萬元打造秸稈綜合再利用項目,建設廠房6800余平方米。建成后,預計一年可處理南鄭區2萬余噸秸稈原料,滿足1000頭牛的飼料需求,幫助農戶增收近500萬元。

牛舍裡,小和牛們悠閑踱步。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牛舍裡,小和牛們悠閑踱步。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暮色四合,牧場裡再次響起輕柔音樂,幾隻小牛或隨著節奏輕輕擺首,或愜意地在自動牛體刷前“享受”按摩服務。這種融合物聯網、生物技術和循環農業的養殖模式,正書寫著陝西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翁奇羽、鄒星、白鴿、姜越、李志強、魏鑫)

點擊進入專題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賈凱璐、鄧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