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興農人”在田野展才能(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青春力量)

2025年05月16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興農人”在田野展才能(鄉村全面振興中的青春力量)

浙江桐鄉市崇福鎮農創客廖萬甜對花燭進行授粉。李方旭攝

陝西佛坪縣陳家壩村黨支部書記王圓圓(左一)和村民一起拔秧苗。彭 超攝

浙江桐鄉市95后農創客廖萬甜

在鄉村種出一片“熱帶雨林”

本報記者  鄧劍洋

“各位花友們,大家看這棵植物,葉片是絲絨質感,葉脈像‘鑲了鑽’。這是我們培育的天南星科花燭新品,今天首發出售。”直播間裡,浙江桐鄉市崇福鎮95后農創客、嘉興桐鄉市胖達園藝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廖萬甜與網友熱情互動。

走進花棚裡,花燭、白錦龜背竹、蔓綠絨……一簇簇熱帶植物郁郁蔥蔥,整座大棚像是一片微型“熱帶雨林”。廖萬甜熟練地巡棚,打開風機,調控濕度,檢查葉面。

為啥種熱植?廖萬甜打開話匣子。2018年,從浙江農林大學園藝專業畢業后,她一開始在杭州當白領。“專業學的是園藝,平日我又喜歡養綠植,時常跟花友們交流經驗。”一次偶然機會,朋友邀請廖萬甜參觀崇福農創園的花棚,火熱的創業氛圍讓她找到了興趣與事業的結合點。

2020年,廖萬甜辭去大城市工作,開啟創業之旅。建基地、選苗木、拉投資,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多虧了優惠政策,讓我闖過難關。”廖萬甜說,花棚的租金有優惠,住宿免費,當地婦聯積極幫助協調,爭取創業貸款和扶持資金,邀請農業技術、市場營銷等專業人士出謀劃策,事業逐步走上正軌。

熱植是年輕人的新“潮玩”,市場潛力大,如何打開銷路?細分產品類型、入駐電商平台、組建直播團隊……廖萬甜積極投身電商直播,用好流量這個“新農資”。“小小直播間搭建起熱帶植物與花友間的橋梁,目前網店直播間單月銷售額穩定在30萬元以上,4月初的一場直播,銷售額達到6萬多元,成為平台同時段鮮花園藝榜銷售額第一名。”廖萬甜自豪地說。

熱植產業從“一時火”到“一直火”,關鍵靠科技。廖萬甜感受深刻,如今從事熱帶植物培育的人越來越多,要想在市場上突圍,就必須培育出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的產品,“我們在積極引進新品種的同時,不斷創新育種方式,優中選優,把優良性狀固定下來。”如今,廖萬甜種出了一片擁有400多種熱帶植物的“熱帶雨林”。去年,基地銷售額超300萬元,總產值超1000萬元。

培育更多新品,離不開產學研深度融合。“我們積極與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園林植物與花卉研究所緊密合作,選育既可賞花又可觀葉的新品種。”廖萬甜說。經過不斷繁育新品種,廖萬甜的基地規模從原來的100平方米擴大到1萬平方米,成為浙江省最大的花燭育種基地。

“今年,我打算再擴30畝新大棚,發展研學等農文旅項目,還計劃開發園藝文創產品,開設線下植物銷售店鋪,把一二三產融合起來。”廖萬甜說。

在當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返鄉創業的隊伍。廖萬甜介紹,“目前基地員工中有7名大學生,我們與多所高校對接,希望未來會有更多大學生加入。”

自2016年建園以來,崇福農創園採用“政府搭台、創客唱戲”的模式,探索共富新路徑。截至目前,農創園已培育“農創客”項目61個,從業大學生超200人,帶動周邊6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園區產值達2.4億元。廖萬甜說,“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深厚感情,我要把園藝變成一輩子的事業,為鄉村的發展貢獻力量。”

陝西佛坪縣陳家壩村90后村支書王圓圓

用繡花功做好村民的心頭事

本報記者  李曉晴

5月的陽光裡,陝西佛坪縣陳家壩村二組村民康忠貴家的“和美庭院”更美了。院子裡干淨整潔,花草錯落有致,各類物品擺放有序,很難想象這裡曾經雜亂不堪。

2022年,村裡搞人居環境整治,創建“和美庭院”,康忠貴最初沒啥積極性,“那會兒我覺得打掃衛生、收拾庭院是白費力氣。”康忠貴回憶。

村黨支部書記王圓圓三番五次上門做工作,“康叔,您把這庭院收拾好了,不僅住著舒服,還能評上和美庭院。”康忠貴不耐煩,“搞這麼個名堂,我能用它干啥?”“和美庭院能攢積分,積分可以換燒水壺、洗衣粉、肥皂,很實用!”王圓圓耐心解釋。

在王圓圓的勸說下,康忠貴嘗試著收拾自家庭院。去年他獲得了佛坪縣“和美庭院”示范戶的稱號,勁頭越來越足。“家裡干淨了,心情也好。”康忠貴笑著說。

陳家壩村以前屬於軟弱渙散村,群眾矛盾多、村容村貌差。2021年,90后的王圓圓被推選為陳家壩村的“當家人”。“當好這個家,可得下足繡花功。多到老鄉家坐坐,多聽聽老鄉的心頭事,帶著大家一起干事業,‘當家人’才能成為‘自家人’。”王圓圓說。

“十組兩個村民因佔地吵起來了,情況挺嚴重的。”村裡的網格員牟麗上報情況,不到半小時,王圓圓趕到,現場調解。雙方坐下來,查看歷史資料,現場畫地形圖。提出的解決方案,兩家都心服口服。

網格員能發揮大作用。前年,村裡遭遇暴雨,河水猛漲,村裡迅速啟動應急機制,村干部和36名網格員僅用40分鐘,就將全村人安全轉移至安置點。

如今,陳家壩村結合實際,劃分一級網格10個、二級網格36個,選聘網格長10名、網格員36名。王圓圓和村干部們定期入戶走訪、摸排風險建台賬,兩年內累計化解矛盾糾紛40余件。通過群眾點單、組織派單、干部接單“三單交辦”治理機制,村裡實現“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

年輕人有新辦法,王圓圓把數字技術運用到鄉村治理中。村裡向鎮政府爭取資金,安裝了20套數字監控系統,對主要路口和15個路段實時監控。“監控安裝完成后,轄區各類治安案件發生率同比下降了不少。”王圓圓說。

數字治理、接訴即辦、積分制,一項項治理方式落地。

“原來是村干部‘推著干’,現在是老百姓‘比著干’。”王圓圓感慨道,“村民既是鄉村治理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下一步,我們將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完善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和調解機制,不斷調動村民自治的積極性,探索鄉村治理新路徑。”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6日 18 版)

(責編:賈凱璐、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