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火千年 瓷藝華章
——“渭北瓷都”的時代變遷

王家瓷坊負責人王戰軍展示作品。 記者 趙茁軼攝
歲月流轉間,渭北高原的褶皺裡,晨霧一次次漫過罐罐壘筑的蜂巢窯院,碎瓷鋪就的小徑折射出星星點點的光斑。窯工師傅坐在院中,一筆一畫勾勒出瓷坯上的花紋——獨特的風土人情構成了“渭北瓷都”陳爐鎮的風景線。
自北周窯火燃起,耀州窯便與泥土、火焰和匠心共生,窯火不熄。
近日,耀州窯陳爐博物館試運行。陳爐鎮厚重的歷史、獨特的文化以及生生不息的陶瓷產業,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向世人展示著別具一格的魅力。
千年古鎮的歷史經緯
陳爐鎮位於銅川市印台區東南部,因“陶爐陳列”而得名,是金、元、明、清時期耀州窯延續生產的唯一窯場,也是現今國內唯一遺存的耀州瓷生產基地。
窯場南北三裡,東西延綿五裡,爐火雜陳,徹夜不熄。歷史上,陳爐鎮是陝西乃至西北規模最大的制瓷窯場,有“渭北瓷都”“東方陶瓷古鎮”之譽。
耀州窯最初燒制地在黃堡。黃堡鎮出土的德應侯碑上記載,晉代永和年間,藝人柏林為人們傳授火窯甄陶之術。柏林被后世的窯工稱為“窯神”。
北宋及金、元時期,戰火頻頻,窯場紛紛遷往山區躲避戰火。陳爐鎮地處山區,有豐富的坩土和煤炭,具備燒制陶瓷的資源基礎。因此,耀州窯主要燒造區逐步移至陳爐鎮。立地坡、上店村和陳爐鎮的窯場成為中心窯場。
明代嘉靖年間關中大地震,震斷立地坡的地下水源,使立地坡的陶瓷燒造無法繼續,陳爐鎮就成為耀州窯陶瓷主要燒造區。
山外遙看長不夜,星流月奔互參差。漫步古鎮,古人筆下的盛景雖已褪色,但匣缽堆砌的院牆依舊在陽光下泛著鐵鏽紅。窯工世代堅守在這片土地上,守護著古老的藝術。
5月1日,一位背著擴音器的老人站在陳列室,拿起一把瓷壺,灌上水,上下輕輕晃動,壺口發出宛如鳳鳴的聲響。
“傳說武則天有一天夢到鳳鳴牡丹,夢醒后,命工匠制作此壺。”介紹耀州瓷的講解員,是被譽為“陳爐第一講”的吳歡喜。
吳歡喜說,自己曾經是一名匠人。憑借對當地歷史文化的熱愛,開始為游客講解耀州瓷並愛上了導游這個行當。
“作為陳爐人,我有責任有義務講好陳爐故事。”吳歡喜表示。他還注冊了短視頻賬號,在多個平台傳播陳爐鎮的歷史文化,讓“爐火不夜”的故事通過網絡傳到更遠的地方。
穿越時空的瓷藝對話
耀州窯陳爐博物館位於陳爐鎮一處顯眼的坡地,紅磚壘筑,古朴庄重。博物館分為上下兩層,設4個展廳,按照時代順序分為10個單元。
“館內收藏了陳爐窯址出土和申延娥女士捐贈的文物400余件。”耀州窯陳爐博物館副館長王莎莎說。
色彩別致的青釉刻花卷草紋玉壺春瓶,古朴大氣的白地黑花花卉紋罐……展廳內,各個年代的耀州窯瓷器琳琅滿目。
金、元時期的陳爐陶瓷傳承了黃堡耀州窯刻花和印花青瓷的工藝和風格,並創新出簡筆刻花青瓷。
明代,陳爐陶瓷風格突變,繪畫裝飾成為創作主流,以白地黑花瓷最具特色﹔清代,由姜黃色青釉衍生出香黃釉瓷﹔清末民初,窯工們引進青花瓷﹔新中國成立初期,引進了青花紅綠彩瓷。
陳爐鎮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文化風貌。陳爐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李蓓介紹:“陳爐窯址2006年被並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耀州窯遺址﹔同年,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陳爐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除了陳列文物,博物館還展示了當地制瓷業的代表作品和制瓷所用的工具。目前,陳爐鎮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省級非遺項目1個、非遺工坊2個、傳承人1人,市級項目5個、傳承人6人。
古老技藝的當代解讀
博物館不遠處便是王家瓷坊。5月1日,瓷坊內的工人拉坯、雕飾、施釉,忙個不停。
“這裡能維持原有風貌,太不可思議了。”河北游客陳蕾帶父母參觀王家瓷坊時說。
王家瓷坊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來。王家瓷坊負責人王戰軍非常忙碌。
“目前我們偏向定制化服務,每一件產品都使用純手工技藝,具有唯一性。”王戰軍說,“我學習制瓷技藝近30年。制瓷技藝需要傳承,也要跟上時代、勇於創新。”
王家瓷坊中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工藝品。頗具現代感的工作間后面是古窯爐遺跡。歷史與現代在這裡相融,吸引周邊許多院校的師生前來研學、寫生。
“目前,陳爐鎮的陶瓷生產主要是以家庭作坊為主,以此為依托發展的文化旅游產業已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李蓓介紹,“我們依托陳爐鎮陶瓷文化IP,培植產業,壯大技藝人才隊伍。通過‘陶瓷+’模式,積極推動陶瓷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
瓷韻長青,匠心永續。目前,陳爐鎮正在加大對陶瓷文化的挖掘、整合和提升力度,探索特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之路。(記者 趙茁軼 實習生 王宇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