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餐”之后,用一碗粥“喚醒”脾胃

每逢假期,親朋好友少不了聚會聚餐,有時難免會暴飲暴食。暴飲暴食之后,脾胃可能會“提出抗議”,常有運化失常、消化不良等“后遺症”。近日,記者邀請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文獻信息研究所醫師閆醒剛進行相關知識科普。
“中醫認為,暴飲暴食易傷脾陽,導致運化無力,濕濁內生。此時若盲目進補,反而加重身體負擔。因此,為大家推薦一種簡單又溫和的食物——粥。它可以喚醒疲憊的脾胃。”閆醒剛說。
為什麼粥是節后養生的“黃金選擇”?閆醒剛介紹,首先是易消化。粥經過熬煮,澱粉充分糊化,能快速被脾胃吸收。其次是溫潤養胃。喝粥可滋養胃陰,緩解辛辣油膩食物對胃壁的刺激。再次,粥可靈活搭配,對症調理。在粥中加入不同食材,可實現“一粥一調”的功效。
不同的體質,如何對症喝粥?閆醒剛介紹,舌苔厚膩、口氣重、大便黏滯的積食腹脹型體質人群,推薦粥品為山楂陳皮粥。山楂消肉食積滯,陳皮理氣化痰,適合此類人群食用。但是胃酸過多者應慎用山楂。
手腳冰涼、容易腹瀉、食欲差的脾胃虛寒型體質人群,可以喝生姜紅棗小米粥。小米健脾和胃,生姜溫中散寒,紅棗補氣血,驅散寒濕。粥熟后撒少許胡椒粉,可增強暖胃效果。
皮膚油膩、口干苦、小便黃的濕熱內蘊型體質人群,可以喝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利水消腫,薏米清熱祛濕,適合飲酒過量者。需要注意的是,薏米應提前炒制,避免寒涼傷脾。
“喝粥有三大黃金法則。一是晨起空腹喝效果最佳。早晨7時至9時是胃經當令,一碗溫粥能喚醒沉睡的脾胃,促進全天代謝﹔二是細嚼慢咽,忌囫圇吞棗,粥雖軟爛,仍需咀嚼與唾液混合,幫助消化酶分泌﹔三是搭配清淡小菜,營養更均衡。”閆醒剛說。
閆醒剛提醒,兩類人喝粥需謹慎。對於糖尿病患者,粥升糖速度快,建議搭配雜糧(燕麥、蕎麥)一起食用﹔對於胃食管反流者,粥水分多、易反酸,可改為稠粥或搭配干糧食用。
“節后養生調理建議‘三步走’。飲食方面,可連續3天晚餐喝粥,給脾胃減負﹔運動方面,堅持每天快走30分鐘,加速腸道蠕動﹔作息方面,晚上11時前入睡,避免熬夜耗傷肝血。”閆醒剛說。(記者 霍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