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秦巴春山茶飄香

王佳偉 董劍南 段承甫
2025年04月10日09:14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秦巴春山茶飄香

  4月1日,漢中市南鄭區雲峰寺茶園裡,茶農在採摘鮮葉。 記者 段承甫攝

  三月二十八日,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茶山上,身著漢服的游客在體驗採茶。 記者 文超攝

  三月二十六日,電商主播在安康市漢濱區大竹園鎮糧茶村茶園內銷售春茶。 記者 董劍南攝

  4月1日,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茶企在收購春茶。 記者 董劍南攝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陝南地區百萬畝春茶陸續抽出新芽。茶農穿梭在茶園之間,靈巧的雙手在綠葉間游走。

  陝西把茶產業列入全省五大千億級產業鏈重點培育,全力優化茶產業結構,培育知名茶葉品牌,推動農旅融合發展,叫響陝茶品牌,讓陝茶“破圈出彩”。

  2024年,陝西省茶園面積301萬畝,茶葉產量14.7萬噸,茶葉出口近2000噸,同比增長471%﹔出口額8194萬元,同比增長182%。安康富硒茶、漢中仙毫、漢中紅等陝茶區域公用品牌在全國越叫越響。

  從以茶興業到茶旅融合

  茶山吐翠,茶園飄香。

  3月31日,在安康市漢濱區大竹園鎮糧茶村的高標准茶園內,採茶工張艷一邊採茶,一邊哼唱陝南民歌。一上午,鮮嫩飽滿的芽頭填滿了她的整個茶簍。

  “春茶採摘可是個精細活,用拇指和食指沿茶芽的根部一捏、一提,就能完整地採下一片嫩芽。這活兒雖然累一些,但按量計酬,大伙干勁十足。”張艷說,“一級工人隻採摘單芽頭,每採摘一斤有150元收入﹔二級工人採摘一芽一葉,每採摘一斤能收入70元。我每天能採摘約5斤鮮葉,一個採摘季能收入4000多元。”

  茶園一側的直播間裡,安康市漢濱區東旭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主播馮晨手捧鮮葉,妙語連連,正推介秦巴山間的好茶。

  “直播間設在茶園裡,網友評論‘隔著屏幕都能聞到茶香’。採摘的鮮葉當天加工后就能發出,訂單供不應求。”馮晨說。

  大竹園鎮種茶歷史悠久,但過去一段時間內,由於品種落后、管理粗放等原因,當地茶葉產業始終難以形成規模。

  2015年起,大竹園鎮以東旭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依托,在糧茶村、大竹園社區、二聯村建設“陝茶一號”高標准示范園3000畝,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動茶產業規模化發展。

  “我們將部分老茶園統一提升改造后交給農戶,在種植、管護等環節進行技術指導,等到茶葉收獲時再以訂單形式收購。”東旭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單林江說,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園區務工、訂單收購、入股分紅等形式,帶動800余戶農戶人均年增收近4000元。

  如今,大竹園鎮已建成高標准茶園1.75萬畝,茶旅綜合年產值超2億元。

  因茶致富,因茶興業。安康市聚焦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主體培育、品牌打造等環節持續發力,推動產業升級、茶企發展、茶農增收,加快打造千億級富硒產業集群。

  目前,安康市茶園面積達112萬畝,年產茶5.8萬噸,綜合年產值340億元,帶動60余萬人增收。安康富硒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47.75億元,紫陽富硒茶、平利女媧茶等子品牌享譽海內外。

  平利縣以茶旅融合為重點,發展鄉村民宿、特色農家樂,推出演藝游、民俗游、康養游,不斷滿足游客多元化消費需求。

  在平利縣翠茗園茶旅融合景區,太空艙、房車營地、兒童游樂園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游客置身茶園,參與茶葉品鑒、茶事勞作、茶藝觀賞等活動。

  在茶鄉紫陽,“開麥吧!茶鄉”茶文旅系列活動以“鄉村綜藝+真人秀”形式集中展示當地地域特色文化、鄉村振興成果、勞動生活場景等,打造縣域精品茶文旅IP。

  “在紫陽喝春茶、聽民歌、看演出,詩意的生活就在眼前。”北京游客馮寶平說。

  安康市深挖茶文化內涵,打造茶旅精品線路、茶旅精品園區、茶旅特色小鎮,培育“茶旅+民宿”“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消費新業態和新場景,吸引游客游茶山、品茶香、吃茶宴,為茶產業升級和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從“一片綠葉”到特色產業

  春風拂過秦嶺,喚醒漫山茶香。3月28日清晨,商洛市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的生態茶山上,茶農早早就忙活起來,收獲今年的第一批嫩芽。

  當天,鎮安縣2025年春茶開採季系列活動在這裡啟動,標志著鎮安縣春茶全面進入開採季。

  象園村是鎮安縣茶葉的核心產區之一。“我們堅持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讓小茶葉變身‘金葉子’。”達仁鎮黨委書記馬澤博介紹,當地村民積極發展茶葉產業,通過種植茶葉、加工茶葉和銷售茶葉等方式實現了增收致富。

  “象園茶帶著秦嶺的山魂水韻。隻有用心制作,才能讓顧客品味到‘舌尖上的秦嶺’。”當地傳統制茶手藝人劉道儉介紹。

  鎮安茶肇始於清順治元年。“雨洗青山四季春”的環境,“高山雲霧出好茶”的獨特地形,讓鎮安茶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鎮安縣將茶產業作為全縣農業特色產業之首,以建設10萬畝高質量全產業鏈茶葉產業帶為目標,將標准化茶園不斷擴大,將產業鏈條越拉越長。目前,全縣茶園面積11.8萬畝,綜合產值突破3億元。

  陽春三月的商洛,茶香悠悠。一片片小小的茶葉,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黃金葉”。

  “我們將繼續推進茶旅融合,加快構建‘醫養游體藥食’六位一體的幸福產業鏈,讓世界認識鎮安好茶,讓鎮安好茶走向世界。”鎮安縣副縣長方震說。

  “從品種、土壤、生態環境的選擇,到茶園管理,再到我們的加工技術、設備,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好。隻有這樣,才能生產出好茶。”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總經理劉保柱說,今年春季的雨水情況比較好,預計會實現豐產。

  “我們縣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種茶的。”商南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陳耀介紹。

  2016年開始,為加速茶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商南縣積極引進試種新品種。經過幾年試種,商南縣把龍井43、中茶、烏牛早、“陝茶一號”、安吉白茶等確定為該縣的適生品種予以推廣。

  這些新品種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的能力強,發芽早且芽葉大小均勻,氨基酸等成分含量高,適於制作高檔茶葉。

  如今,依托重點項目建設,商南縣建成4A級景區茶海公園、3A級景區北茶小鎮,打造了多條集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研學實踐等於一體的多功能旅游線路,開發出“茶旅+康養”“茶旅+民宿”“茶旅+研學”等茶文旅融合新業態。

  富水鎮茶旅融合示范園滿園翠綠,旅游配套設施已基本到位。

  在試馬鎮北茶小鎮,“茶旅”“康養”“研學”的元素也越來越多。商南縣沁園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超介紹,這裡節假日游客很多,有時還堵車。

  截至2024年底,商南縣茶園面積達29萬畝,一產產值20億元。

  從春茶一季到四時有收

  3月28日,漢中市寧強縣玉皇觀茶園,20口鑄鐵炒鍋一字排開。竹匾中嫩芽青翠,制茶師傅各自坐在鍋前炒制茶葉,一場手工制茶的技能比拼正在進行。

  “手工制茶主要分殺青、揉捻、烘干等步驟,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手法,要靈活使用搭、抓、推、扣、揉、壓等技巧……”參賽選手王文高說。

  漢中產茶歷史悠久,自古就是茶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漢中綠茶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春茶上新,漢中市寧強縣、西鄉縣、鎮巴縣等縣區就陸續舉辦手工制茶技藝大賽,傳承非遺技藝,助推茶產業發展。

  漢中市把茶產業作為全市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大文章,建成從鎮巴至寧強的100萬畝茶產業帶。2024年,漢中市茶園總面積132.4萬畝,茶葉總產量7.1萬噸,干毛茶產值達110億元。

  經過多年的市場沉澱,漢中綠茶不僅暢銷國內,還闖入中亞、東南亞市場。

  3月27日,位於西鄉縣峽口鎮的陝西秦巴漢徽茶業有限公司,工人有條不紊地操作著設備生產外貿茶。

  陝西秦巴漢徽茶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外貿茶精制加工為主的專業生產企業。“生產外貿茶能有效解決西鄉及周邊縣夏秋茶資源利用率不足的問題。今年2月至3月,公司已向烏茲別克斯坦出口綠茶300余噸。”該公司總經理任華江說。

  2021年,西鄉縣引進陝西秦巴漢徽茶業有限公司,開拓海外市場。當年8月16日,產自西鄉縣的120噸綠茶被裝上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出發前往烏茲別克斯坦。自此,陝西綠茶正式叩開中亞的大門。

  去年7月,陝西秦巴漢徽茶業有限公司出口外貿茶加工產業園正式投用,外貿茶出口駛入快車道。

  如今,漢中不再隻有綠茶一枝獨秀。4月2日,記者從漢中市茶業發展中心了解到,漢中市創新開發漢中蜜黃、漢中白茶、花果香紅茶、桂花紅茶等特色新產品,形成以綠茶為主,紅茶、黃茶、白茶、黑茶為補充的“五色漢茶、五茶共舞”發展格局,茶產業從春茶一季變為三季有茶、四時有收。

  漢中市全力把茶產業打造成全市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和全省單項冠軍產業,進一步做優基地、做強龍頭、做精產品、做亮品牌、做活市場,全鏈條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漢中仙毫品牌價值達46.87億元,漢中紅品牌價值達15.5億元。(記者 王佳偉 董劍南 段承甫)

(責編:鄒星、李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