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7121所慈善幸福家園,覆蓋全省35%的村(社區),為40余萬名老人和兒童送上溫暖——
幸福家園的民生溫度

4月9日,在西安市新城區慈善幸福家園“飯大爺”東方社區食堂,老人們在排隊取餐。
春季的陝北高原,處處生機勃勃。
在延川縣延水關鎮古寺村一座小院,飯菜的香氣飄散開來。
“孩子雖然在外忙碌,但是我們老兩口每頓飯都有人做,幸福著呢。”4月7日,79歲的王者寬端著熱氣騰騰的饸饹說。窗外的院落裡,“古寺村慈善幸福家園”的牌匾格外醒目。
這幅溫馨圖景,正是陝西村社慈善幸福家園工程實施的生動注腳。截至目前,陝西省已建成7121所慈善幸福家園,覆蓋全省35%的村(社區)﹔累計募集資金13.7億元,為40余萬名老人和兒童送上溫暖。
當傳統慈善理念不斷更新,“政府+慈善+社區”的創新機制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暖了老人的心窩窩
4月7日14時30分,古寺村慈善幸福家園的廚房裡再次熱鬧起來。
55歲的廚師毛志英系著圍裙,雙手在面團上揉動。2023年起,毛志英在這裡上崗,成為古寺村慈善幸福家園的“掌勺人”。
“丈夫打理果樹。我在家門口工作,每個月2000元。”毛志英說,在這裡做飯她覺得格外舒心,忙碌的時候,老人們還會搭把手,廚房裡總是歡聲笑語。
這個由廢棄校舍改造的慈善幸福家園,不僅是留守老人的愛心餐廳,還是他們的幸福樂園——新建的廚房和餐廳寬敞明亮,醫療室定期有專家坐診,棋牌室裡歡聲笑語。
“目前,我們吸納了25位老人就餐。每位老人每年繳納300元就能享受一日兩餐的服務。”古寺村黨支部書記王鵬舉說。
為了讓村裡的老人吃得好、過得舒心,古寺村村集體每年拿出5萬多元投入慈善幸福家園的運營中。“米、面、油等物資都是縣慈善協會送來的。慈善幸福家園暖了老人的心窩窩。”王鵬舉說。
數字背后是民生的溫度。目前,陝西已開辦3788個老年人愛心餐廳,就餐老人達40.31萬人次,35萬多名慈善志願者常年活躍在村頭巷尾,13.7億元村(社區)互助金解了無數急難愁盼。
“2024年,陝西省新建村(社區)慈善幸福家園1566所,新辦老年人愛心餐廳近千個,新增就餐老人5萬名,慈善幸福家園創建工作已進入普及階段。”陝西省慈善協會會長吳前進說。
托起鄉村兒童成長夢
健康管理中心、書畫室、健身區……在秦巴山區腹地的平利縣城關鎮東關社區金緣上城慈善幸福家園,貼心的服務、完善的設施,為社區老人和兒童帶來溫暖與便利。
“慈善幸福家園的建立,讓居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社區12名慈善志願者常態化上門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服務。”金緣上城慈善幸福家園負責人汪瑩介紹,該社區打造的“15分鐘養老圈”解決了老年人做飯難等問題。“兒童之家”更像一座充滿愛的城堡,托起鄉村兒童的成長夢。
每到周末,“關愛兒童成長暨周末小課堂”都在東關社區如期開課。留守兒童羅陳靜怡會准時來此學習。
這溫馨的場景,是該社區與平利縣城關第三小學黨支部攜手共建的生動實踐。
像這樣充滿溫暖與關懷的“兒童之家”,如今在陝西省有2001個,為近5萬名留守兒童遮風擋雨。
慈善幸福家園是陝西省慈善募集量最大的慈善項目。
近年來,為支持慈善幸福家園與互助幸福院的融合建設運營,陝西省民政廳、省財政廳安排1000萬元福彩公益金開展融合試點工作,按照每個試點5萬元的標准,對已開辦愛心餐廳且運營狀況良好的180個村(社區)慈善幸福家園給予補助。
“目前,我們已帶動全省60%的慈善幸福家園與互助幸福院實現融合建設與運營,為更多老人和兒童帶來溫暖。”陝西省慈善協會網信部相關負責人王蕊說。
讓慈善點亮更多希望之光
為了幫助更多的留守老人和兒童,陝西探索出“五個一”創建標准:設立一個慈善工作站、募設一支村(社區)互助金、創辦一個慈善關愛中心、制定一套慈善公約、組建一支慈善志願服務隊。
這套標准化體系的建立,推動慈善從“輸血”向“造血”模式轉變。
興樂社區慈善愛心超市、東尚社區“飯大爺”老年餐廳、咸東社區“咸東小哥”志願服務隊……在西安市新城區,一系列特色鮮明的慈善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目前,全區21家‘飯大爺’老年餐廳累計提供就餐服務500萬余人次,日均接待就餐老人2000余人次。”新城區慈善會常務副會長沈瑞瑾介紹,該區通過推動慈善幸福家園與社區養老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等現有服務設施的融合建設,讓慈善服務更加貼近居民生活。
一個個以善為名的創新舉措在陝西百花齊放:三原縣城關街道南郊社區探索試驗的“中心食堂帶站聯點”助餐服務模式,形成15分鐘配餐網絡﹔渭南市臨渭區在線上發起“臨渭區共建幸福家園”“幸福家園愛心餐”兩個項目,網絡籌款1515萬元……
“我們把有情懷、有影響、有資源、有能力、能干事的退休干部充實到慈善隊伍中,初步形成省、市、縣、鎮、村五級慈善組織工作網絡。”吳前進說,下一步將不斷形成慈善募集新業態,打造慈善促進共同富裕的新模式,讓慈善點亮更多希望之光。(記者 李旭佳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