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以舊換新”后,舊的去哪兒了?(讀者點題·共同關注)

本報記者  華璐月
2025年04月08日08: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以舊換新”政策讓老百姓得了實惠,但淘汰的舊手機、舊家電、舊汽車會不會變成“電子垃圾”?舊物回收處理到底安不安全、靠不靠譜?

  ——人民網網友15****7

 

  這位網友的提問,既是民生新熱點,又是綠色發展新業態。幾天前,記者從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資環手機安全回收處置示范項目已完成試運行,開始面向省會城市開通手機安全回收處置服務,消費者可通過“芯碎無憂”小程序下單。

  手機回收,靠譜嗎?不妨從一隻舊手機的回收旅程講起——

  手機等數碼產品納入國補范圍后,上海市民張女士購入一部新手機,舊手機交給了家門口的回收門店,當天即被運往當地一家具有廢棄電子產品拆解處理資質的企業。自動化分揀線上,紅外光譜儀為機身進行“全身體檢”,分析其金屬含量:“主板含銀量0.19克、銅25.8克、鈀0.015克,符合二次利用標准。”當主板被送入熔煉爐,還逐漸析出了0.034克黃金。與此同時,塑料外殼粉碎后進行再生造粒,可用於制作托盤等木塑復合材料制品﹔微型聽筒經過聲學測試,將被送入助聽器工廠,幫助聽力障礙者重建聲音世界……這隻舊手機“變身”為其他新產品的原材料,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

  這樣的技術變革和產品轉化並非孤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廢舊家電回收量超63萬噸,同比增長14.83%,廢舊家電規范化拆解數量同比增長超20%﹔報廢汽車回收量達787.2萬輛,同比增長70.7%。

  “以舊換新”帶動了回收和拆解量的雙增長,但更深層的追問在於:下大氣力回收這些舊物,劃算嗎?

  我們來算三筆賬。

  先說環保賬。1噸舊手機能累計提取約400克黃金﹔一台報廢汽車可回收鋼鐵約800公斤、有色金屬約40公斤﹔每回收1噸廢舊家電,拆解出的再生資源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約4.7噸。這些數據背后,是循環經濟對“雙碳”目標的直接支撐。

  再看經濟賬。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已帶動就業超3000萬人。浙江台州“金屬再生基地”的實踐更具說服力:通過拆解廢舊機電,當地形成包含100余家企業的產業集群,再生金屬產業規上工業產值達189億元,成為落實《關於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中“培育壯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要求的典型案例。

  還有安全賬。實時監控運輸、銷毀全流程並向消費者公開,中國資環手機安全回收處置示范項目“全程有痕”確保個人信息安全。這種安全閉環,恰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生動實踐。

  劃算歸劃算,回收有梗阻。比如,舊物回收不方便,家門口沒有回收點﹔正規回收價格低,寧願賣給街頭商販﹔企業技術參差不齊,再生材料品質不穩定等。

  打通梗阻,得有誠意——

  北京推行“e回收”平台,市民掃碼預約、在線估價,舊家電回收“一鍵上門”﹔廣東將回收網點納入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安徽要求商戶提供家電送新、收舊、拆裝一站式上門服務,農村地區全覆蓋。一句話,便利才有人氣。

  企業也沒閑著。二手電商平台閑魚推出碳積分賬戶,回收舊物可獲得碳積分並兌換權益﹔格力電器建立廢舊家電逆向物流回收平台,截至2024年底轉化再生銅料、鐵料、鋁料等80余萬噸……

  今天,我們關注“以舊換新”后舊物去哪兒了,既反映了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的換新需求,也體現了全球最完整產業體系的循環能力。說到底,還是新發展理念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引領。

  向“新”而行,關鍵在“循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強調“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再生材料使用”。廢舊物資從“雞肋”變身“富礦”,循環經濟由“可選項”升級“必選項”,在這場從理念、技術到服務的系統性變革中,中國經濟的含綠量、含金量、含新量正同步躍升。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8日 01 版)

(責編:白鴿、李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