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疾控局發布清明踏青健康提示
出行謹防蜱虫叮咬

清明假期,是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的高峰期。然而,隨著氣溫回升,隱匿在草叢、灌木中的蜱虫也趨於活躍。4月3日,陝西省疾控局發布清明踏青健康提示:出行應科學防范蜱虫叮咬。
陝西省疾控中心副主任醫師孟昭偉介紹,蜱並非昆虫,俗稱狗豆子、草爬子等,是一類吸血節肢動物總稱,該類群體中經常侵襲人體並造成危害的多為硬蜱。蜱體形僅有芝麻粒大小,常棲息於低矮灌木、草叢和落葉堆中,偏好溫暖潮濕的環境。蜱通過“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獵,其前肢末端的感受器能敏銳感知人體散發的二氧化碳和體溫,一旦有人經過便迅速攀附。叮咬人時,其唾液中的麻醉物質讓人難以察覺,吸血過程可持續數日至一周。
蜱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媒介生物,被稱為“移動的病毒庫”。單隻蜱虫可同時攜帶多種病原體,導致人類或動物感染多種疾病。全球范圍內已發現蜱類可傳播包括病毒、細菌、原虫和立克次體等在內的上百種病原體,其中至少有數十種可導致人類感染嚴重疾病。小小的蜱,是公共衛生領域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
“預防蜱叮咬需從衣物防護做起,建議穿著淺色長衣長褲,將褲腳扎入襪子,戴寬檐帽,形成物理屏障。”孟昭偉說,推薦使用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驅避劑,噴洒在衣物和裸露皮膚上,每4小時補噴一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驅避劑不可直接接觸傷口或眼周,兒童使用時需稀釋濃度。出行盡量避開植被茂密的草叢、灌木區,選擇硬化步道行走。在草地休息時,應鋪設防潮墊,避免直接接觸地面。攜帶寵物出游的市民,歸家后要仔細檢查寵物毛發,避免其成為蜱的“搬運工”。
“若發現皮膚上附著蜱類,切忌生拉硬拽或拍打。正確做法是用尖頭鑷子緊貼皮膚夾住蜱的頭部,垂直均勻用力拔出,避免口器殘留。取出后立即用碘伏消毒,觀察叮咬部位是否出現紅斑或有全身發熱等症狀,視情況及時就醫,以降低病症發生率。”孟昭偉說,通過科學防護、正確處置、及時就醫,大家既能享受戶外運動的樂趣,又能有效避免健康風險。(記者 張家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