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地邊緣種出“噸糧田”
日前,位於毛烏素沙地南緣的陽光村喜提省糧食生產“噸糧村”稱號。
“玉米畝產從12年前的5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1270公斤了!”11月20日,陽光村黨支部書記張治華掰著手指算了算賬,笑得合不攏嘴。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庄稼遭了殃,顆粒難收成。”陽光村位於靖邊縣張家畔街道,這裡曾經干旱少雨、土地貧瘠。那時,在村民看來,種地遠不如“攬工”掙得多。
2023年,陽光村憑借千畝連片示范田,以平均畝產1350.36公斤的好成績,創下了陝西省玉米千畝連片單產歷史最高紀錄。自此,陽光村的名號越來越響。
“這塊地是移民戶的‘口糧田’,過去,由於產量低,我們把土地流轉過來,將其承包給種植合作社,通過專業技術和管理實現產量突破。”張治華說。
從2012年畝產500公斤提高至2018年畝產800公斤,再提升至今年畝產1270公斤,陽光村的玉米田如何從低產田“逆襲”成“噸糧田”?
眼下,秋收已過,記者走進陽光村4000多畝玉米增密度提單產行動種植基地,隻見玉米已經收獲完畢,工人在撿地裡遺落的玉米棒。
“如何讓低產田豐產?我們種地有3個科技‘小妙招’!”靖邊縣巾幗農業綜合服務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靜說。
第一個妙招是增密度。
“2021年,我們嘗試增加種植密度,每畝地種植玉米4500株,比往年增加500株,當年畝產增加了100公斤。今年,我們在部分地塊每畝種植玉米6500株,部分地塊每畝種植7500株,平均畝產增加了250公斤。”劉靜分享種植心得。
第二個妙招是測土配方施肥。
“通過改變施肥方式,我們從傳統的一茬玉米施3次肥增加為施8次肥,通過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讓玉米充分吸收營養,提高肥料利用率。”劉靜說。
最后一個妙招是改變灌溉方式。
“傳統的灌溉方式1畝地需要用水370立方米。2024年,我們採用滴灌后,1畝地隻需用水200立方米,每年可節水46%。”劉靜表示。
優質的種子是玉米穩產的基礎。“通過試驗,我們發現迪卡159玉米種子具有抗倒伏、耐密、脫水快、產量高的特點,最終選擇種植這個品種。”劉靜告訴記者,每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技人員都會全程跟蹤指導,為種植戶提供“保姆式”服務。
“凡是進入我們轄區的種子,必須進行登記備案。我們對縣域內種子銷售門市也會不定時檢查,並選擇多個品種提前試種,再選取優質品種進行推廣。”靖邊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李寧說。
有了好種子,如何把好技術關?“我們委派技術員按區域深入田間地頭,在項目區發放有機肥、太陽能殺虫燈等,全年開展‘一噴多促’無人機飛防作業12萬畝,千方百計穩面積、提單產,為農業生產賦能。”李寧說。
靖邊縣共有耕地109.12萬畝,2024年玉米種植面積62.15萬畝。“我們在11個鎮40個村打造示范點,建設春玉米‘噸糧田’種植基地7萬余畝、省級玉米增密度提單產行動種植基地4230畝、綠色高質量高效萬畝示范片1個、千畝方5個、百畝核心攻關田5個。”李寧說。
2024年,靖邊縣以“千萬工程”為總抓手,圍繞高標准農田建設、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等重點方向,建成高標准農田36.35萬畝,高效旱作節水農業28.26萬畝,農機化綜合水平達75.8%,全縣農作物良種化率達95%。
“陽光村被評為‘噸糧村’,給榆林農業高質量發展帶了個好頭,我們將打造更多樣板村,確保農戶增產增收,在毛烏素沙地邊緣種出更多‘噸糧田’。”靖邊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周永平說。(李旭佳 王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