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三項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3.2萬項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
人民網西安11月27日電 (記者李志強)“截至目前,參改單位達到168家,10.5萬項職務科技成果實施單列管理、3.2萬項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803家、620名科研人員憑借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實現了職稱晉升。”11月27日上午,在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冀峰介紹了陝西省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工作的相關情況。
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近年來,陝西省委、省政府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不敢轉”“不願轉”“缺錢轉”等難題,推行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三項改革”及其相關政策,構建了全方位、全周期、全鏈條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
冀峰介紹,“三項改革”實施以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日趨完善,新修訂的《陝西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將“三項改革”經驗做法上升至法律制度層面。同時,圍繞破解“三項改革”痛點堵點問題出台了“新20條”措施。“先使用后付費”“先投后股”“以演代評”“盡職免責”等7個工作指引和相關廳局制訂出台的各類細則辦法,也有力推動本領域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讓政策支持更加精准。
在政策帶動下,各類創新主體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熱情得到極大激發,改革單位從高校逐步擴大拓展到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中央駐陝科研單位、省屬企業。同時,轉化質效也逐步增強,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120.99億元,同比增長34.95%﹔就地轉化的技術合同項數和成交額佔比,分別比2022年提高了11.1和4.5個百分點。
冀峰介紹,通過充分發揮各類創新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目前陝西省已探索形成了“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一院”即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累計培育45家科技型企業,其中7家上市公司。“一所”即西安光機所,投資孵化科技企業512家、總估值6332億元,其中在陝孵化企業114家、總估值1081億元。“一校”即西北工業大學,將292項專利技術作價4.9億元,參股成果轉化企業71家,其中2家上市企業、7家省級“鏈主”企業,通過退出股權獲得成果轉化收益24.36億元。“一港”即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與211家龍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建成83個企業主導的校企聯合研究中心,推廣科技成果1600余項,在陝孵化企業213家。“一企”即陝西煤化工技術研究院,實施技術攻關與產業化項目600余項,開發高技術產品100余種,實現成果轉化收益33億元。
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台在“三項改革”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已分類舉辦高校院所專場路演、重點產業鏈系列路演、成果路演地市行等活動637場,推介發布項目7530項,累計融資超62億元,通過“以演代評”方式對落地轉化的120個項目給予5533.8萬元后補助支持﹔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服務創新主體30余萬次,累計兌現獎補資金12億元﹔秦創原網絡平台匯集各類數據信息超1100萬條,幫助企業解決研發需求3000余項﹔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各類科創服務機構700余家,服務創新主體9300余家,“e起創”計劃累計孵化項目151個、總估值118億元。
“三項改革”實施以來,一大批科技成果被及時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顯著激發了陝西全省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在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過程中發揮了牽引、示范和帶頭作用。
“2024年,陝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72.20%,較上年提升0.4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0﹔科技活動產出水平指數86.63%,較上年提升0.5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4。近三年,全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速分別達到了43.69%、39.30%、32.81%。”冀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