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記得住鄉愁,看得見未來(新語)

智春麗
2024年10月16日09: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頭連著鄉土中國的根基,一頭連著未來鄉村的樣貌。羅行社區的蝶變,讓我們看到了藝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潛力

一個因竹編手工業衰落而沉寂已久的嶺南村落,最近成了年輕人涌入的打卡地,國慶假期吸引了超過15萬人次游客﹔傳承超過300年的竹編手工藝,融入現代舞巡游裝置、公共空間藝術作品中……這是廣東佛山南海區丹灶鎮羅行社區正在經歷的變化。

變化何以發生?這要從一批“新村民”的到來說起。

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門印發的《關於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實施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制造業發達的佛山南海區,作為試點之一,迎來了一批文化產業特派員入駐。

造型藝術家、舞蹈家、戲劇人、陶瓷學者……過去幾個月,文化產業特派員們住進村裡,收集老物件、學習新手藝,布置藝術展覽、編排戲劇演出,將羅行社區變成了一座露天的美術館、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文化市集。游客增加的同時,也有更多鄉村創客到來,新空間、新業態在老街巷中孕育生長。

一頭連著鄉土中國的根基,一頭連著未來鄉村的樣貌。羅行社區的蝶變,讓我們看到了藝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潛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是大趨勢。鄉村向何處去?聚集了較多人口和產業的鄉村,加速發展現代農業﹔而那些逐步同城鎮融合或衰落的鄉村,則需要找到新的定位。

四通八達的鄉村道路、智能便捷的數字設施、生態宜居的村庄環境、厚重悠久的農耕文化,讓不少鄉村成為農文旅融合的沃土,也為文化創意產業在鄉村落地生根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藝術賦能鄉村建設成為一個熱門領域,帶來了新的變化:村庄變美、人氣更旺,鄉村博物館、鄉村美術館、鄉村圖書館、鄉村咖啡館等新空間頻頻亮相,新農人直播、鄉村文旅等新業態蓬勃生長。

從實踐來看,江西浮梁大地藝術節、陝西鄠邑“關中忙罷藝術節”、“中國攝影藝術鄉村”安徽寧國市港口鎮西村、四川宣漢白馬花田鄉村創客營地等的成功運營,都展現了藝術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廣闊空間﹔從參與主體來看,鄉土人才的培養與藝術人才的引進缺一不可。除了各級政府部門,文聯協會、高校等機構以及大學畢業生、返鄉能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產業特派員制度,則是以制度化的形式為鄉村輸送新鮮血液。2022年5月,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還聯合多個高校及社會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文化產業協會鄉創專委會,系統開展藝術介入鄉村發展、文化創意賦能鄉村建設的社會實踐。

當然,藝術與鄉土的融合並非一蹴而就,藝術家走進鄉村也只是第一步。藝術融入鄉村建設,絕不是刷幾面牆、打造幾個“盆景”就可以實現的。真正的變化,來自藝術與鄉村的“化學反應”。以藝術為媒介,激活鄉土文化資源,需要藝術家走到村民中間,去了解一方水土孕育的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俗傳統,並尋找與現代生活的結合點,賦予鄉村空間和鄉土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

身后是傳承千年的農耕文明,眼前是數字時代的創新創造。期待藝術之花從更多鄉村的土地上長出來、結出果,讓我們徜徉綠水青山間,感受和美鄉村的厚重底蘊與現代氣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更看得見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6日 12 版)

(責編:賈凱璐、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