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從一棵樹到一片林
28年來,南溝村群眾在黃土地上一點點完成綠色拼圖,不僅讓生態巨變,還讓南溝村逐綠生金、由美向富。圖為8月11日拍攝的南溝村。王姿頤攝
在吳起縣南溝村村史館,有一張20世紀90年代的老照片:一個光禿禿的山頭上,孤零零地立著一棵槐樹。
8月12日,記者來到當年拍攝照片的位置,俯瞰照片中的山頭,這裡已成為一片林海。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海,變化不言而喻!
1996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閆志雄帶領南溝村群眾,開啟戰天斗地的植綠護綠實踐——向黃沙宣戰,再造秀美山川!28年來,9屆支部班子接力奮斗,在黃土地上一點點完成綠色拼圖,不僅讓生態巨變,還讓南溝村逐綠生金、由美向富。
如今,在父輩栽種的綠樹下,“乘涼”的兒孫端起“金飯碗”,吃上了“生態飯”。
種樹,一個沒有退路的選擇
“山禿、地貧、人窮,不種樹咋辦?”8月12日,坐在被綠意環繞的自家小院中,閆志雄回憶起20多年前村裡的情形,連連搖頭。
1996年,閆志雄當選南溝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南溝村,黃沙漫天,山扛不了風,地保不住水。村裡人灰頭土臉忙一年,有時還收不夠一家人的口糧。“隻要山上有林,就可以把風沙擋住﹔地上有草,就能把水土存住。”要想扭轉南溝村的面貌,種樹,是一個沒有退路的選擇。
“糧都種不好還種樹?”
“祖祖輩輩都不種,為啥現在要種?”
村民七嘴八舌的發問並沒有動搖閆志雄的決心,他依然挨家挨戶去動員。
“好!我們跟著你干。”村民決定為生存而戰。
1999年,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一場“綠色革命”也在吳起拉開序幕。閆志雄和支部班子更加確信,種樹這條路不會錯。
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的南溝村,干旱缺水、氣候條件惡劣,種樹極為不易。
春寒料峭,村民背上樹苗、鐵鍬、鐵鍋、干糧,手腳並用爬上山梁,到坡地挖坑、栽樹。
“大伙兒在地頭支起鐵鍋做飯,中午困了就把衣服蒙在臉上席地而睡,大風吹得眼睛睜不開也不停工……”南溝村柳溝組組長匡志雄回憶,“碰上下雨天,地變軟好挖坑,才是大干的時候。”
“折磨”村民的不僅有艱苦的環境,還有閆志雄嚴苛的標准。
“咱這兒條件差,要用科學的方法,才能保証成活率。”按照專家建議的株距、行距,閆志雄做了相同尺寸的木棍,挨個比對、校正樹坑之間的距離。
即使如此,有的樹也沒能成活,還得反復補種。
沒有一夜之間變換山川的奇跡。村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汗水浸潤,才讓山頭一點點綠了起來。
1996年至2002年,南溝村累計造林1.6萬畝。“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示范村”——南溝村的造林經驗被廣泛推廣。
增綠,一場改天換地的實踐
20世紀90年代,南溝村水土流失嚴重,“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發一回水滿溝泥”。為了淤地種糧,閆志雄帶著村民在南溝村的溝岔裡,打了數十個淤地壩。
持之以恆造林,讓山體水土保持功能不斷提升,淤地壩攔截不到淤泥,反而蓄起清水,形成一片片水域,成為獨特的風景。
抬頭望,滿目青山﹔低頭看,汪汪碧水。不知不覺間,南溝村換了新顏。借助南溝村的經驗,吳起縣的許多村庄也“綠”了起來,全縣生態實現蝶變。
在吳起縣退耕還林展覽館裡,一張動態遙感植被覆蓋圖見証了吳起縣的生態恢復歷程:隨著時間推移,光禿禿的山峁從土黃變成淺綠,再慢慢變為深綠。
根據氣象數據:1997年以前,吳起縣年平均降水量為427.4毫米,2011年至2020年年平均降水量為502毫米﹔植被恢復后,吳起縣沙塵天氣從2002年開始明顯減少。
生態變好,人們對土地有了更多期待。村民開始向土地要效益,越來越多的山桃樹、山杏樹、蘋果樹等經濟林木“上了山”。
8月12日天剛亮,南溝村村民段慧蓮就包好頭巾出了門。她要進山撿山桃。
“山桃核1公斤最高能賣到5元錢,要是勤快一點,一夏天能賺兩三萬元呢。”在段慧蓮和當地村民眼裡,這是大山的饋贈。
撿山桃時,村民中午很少回家。山林茂密,他們在樹下吃飯、休憩,享受自己創造的陰涼。
看到村裡的變化,南溝村后生劉虎返鄉,種了170多畝山地蘋果。為了增加效益,他又摸索著在林下養雞,逐步延伸生態經濟產業鏈,2023年收入突破40萬元。
興業,一次由美向富的探索
青山碧水常新,閆志雄卻老了。
閆志雄連續7屆被村裡的黨員推選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18年,新任村黨支部書記白濤接過帶領南溝村發展的“接力棒”。
交接之際,閆志雄與白濤來到南溝水庫。這片閆志雄帶領村民打下的最大的淤地壩,如今碧波粼粼、風光秀美。
“好山水給南溝村帶來新機遇,隻有做到生態養民,才能鞏固植樹造林的成果。”白濤說。這與閆志雄的想法不謀而合。
南溝村人擺脫了“廣種薄收”的困境后,開始探索林下生金的新路子。
同年,吳起縣秦風水韻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打造以南溝水庫為中心的“一心八點”景區,發展鄉村旅游,2019年旅游綜合收入150萬元。2023年,南溝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8萬元。
7月13日,南溝村新打造的兒童游樂園開放,一個月的收入超過50萬元。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工作,有的開農家樂,有的成為游樂園管家,有工資、有分紅。南溝村的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存下綠水青山,取出‘金山銀山’。當年種下的財富現在取。”南溝村村民薛普是一名公益護林員,他告訴記者,現在村民都意識到樹是“寶貝疙瘩”,自發巡山護林,隨手撿拾垃圾。
白天,清風徐來、鳥雀啁啾﹔晚上,林木深深,偶爾聽見幾聲蛙叫。南溝村正在不斷豐富新業態,走出一條觀光旅游、休閑度假與農業產業有機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王姿頤 劉居星 徐志全 薛祝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